爱莲说 一、 教材分析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散文。它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写的以议论为主的文章,这篇文章旨在托“莲”以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同时也讽喻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文章主要引导学生把握的是“莲”的形象,进而领略其内在的气质,最后知晓其象征意义,并从中感悟古人追求的“君子”之风。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翻译浅近文言文的能力;了解“说”这种文体;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 三、 教学重、难点 1、把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把握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 3、充分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贯穿朗读教学指导,欣赏本文精炼、间洁、含蓄、深刻的语言之美,并组织多种形式的诵读。 2、分组讨论法:教师提问,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五、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花是大多数人比较喜欢的一种植物,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好了,大家都说出了自己喜欢的花和喜欢各种花的原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到底喜欢什么样的花,它又是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 2、作者介绍及题目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他对宋、明两代的哲学思想影响很大,理学大师程颢、程颐兄弟都是他的学生。 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 3、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给下列字注音: 蕃 淤 濯 涟 亵 鲜 4、再度课文,结合注释学生自行翻译词句,老师找学生起来逐句翻译。 学生能够翻译时的要求 (1)尽量译出每一个字; (2)补出省略成分; (3)通畅,准确。 然后每个找学生起来,先朗读,再口译。 教学生起来翻译时,老师要注意把难句交给优秀生,容易的交给后进生,以调动各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都享受到成功的欢乐。 5、教师在学生翻译过程中,解决重点字词 说:一种文体 清:清水 蔓:长蔓,长枝 益:更 谓:认为 予:我 蕃:多 染:沾染(污染) 濯:洗涤 亵:亲近而不庄重 鲜:很少 宜:应当 6、教师重点讲学生难懂两个文言句式: (1)“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也”。 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字。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两句与此相同。 (2)“菊之爱”,宾语前置,译为“爱菊” 。“莲之爱”、“牡丹之爱”与此相同。“何罪之有”、“惟利是图”也与此相同 5、译文 水里、陆上的草本、木本的花儿,可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唐代以来,世人十分喜爱牡丹。我却只爱莲花从污泥中生长出来而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过而并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的(或:不长藤蔓,不长丫枝),香气在远处更加清幽,笔直的洁净的立在那里,可在远处观赏而不可(拿在手里)玩弄。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该是很多了。 爱莲说 可爱者甚蕃 6、再读课文,小组思考并讨论下面问题 (1)写“爱莲”,为什么写“爱菊”和“爱牡丹”? 答案:是衬托手法,其中,爱菊是正衬,爱牡丹是反衬。 (2)陶渊明爱不爱除菊花以外的花?为什么? 答案:不爱,他“独爱菊”。 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延伸,将陶渊明的人品和他的一些作品作一下介绍,明确陶渊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节。 (3)周敦颐对菊花持什么样的态度,为什么? 答案:周敦颐不爱菊花。 原因:a、他自己说“独爱莲„„”。 b、他认为菊花象征隐士,而他不愿做隐士,因为隐士的生活态度太消极。他的生活态度是积极的,他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坚贞不渝地保持自己正直的操守。 教师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和独特的个性。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案:主要象征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的节操。 (5)作者将菊花、牡丹、莲花一一拟人,表达什么思想? a、婉曲地批判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b、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表示自己在污浊的社会洁身自好,保持正直坚贞节操的生活态度。 (6)本文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答案:对偶,排比,比喻,拟人;托物言志——托“莲花”这个“物”,言“洁身自好”之志。作者赋予花以人的品格——他说花,其实是在说人;写爱莲,其实是写爱君子洁身自好,正直坚贞的节操 六、 作业设计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为什么喜欢?请以“我喜欢的 ”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七、 板书设计 爱莲说 周敦颐 爱菊———“花之隐逸者也”鲜有闻爱 爱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众矣者 爱莲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不染,不妖,不蔓不枝 (以花喻人) 花之君子———————同予者何人蕃 不可亵玩洁身自好 八、 教学反思 这堂课有效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以学生翻译学习为主,老师辅助解疑为辅,从而有效的避免了满堂灌和学生被动学习,死记硬背的课堂现象,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同时,在设置问题诗,难易层次分明,适合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从而能够有效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97e1b183c4bb4cf7ecd1b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