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光辉一生的总结和写照 ——研读《论语》首则 张彦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谁不知道它的意思呢?当张老师引导我们学习“名著导读”的《论语》篇目时,我们颇不以为然。张老师或许看出了我们的懒散心态,临时改变了教学计划:研读“论语”首则。但是张老师的一席话却让我们有了全新的理解。 “学”是学习,主要指的是学习书本知识、理论知识,或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人生道理;“习”的并不仅仅是复习,更指实践学习,繁体字是“習”,本意是小鸟练习飞行的意思。所以,“学而时习之”是指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把它们用于实践检验,这才是快乐的事。孔子本身也是这样做的。他周游列国,干什么?不就是实践他的理论知识,推行他的政治理想吗?虽然处处碰壁,但是“学而时习”始终乐此不疲。反观我们的“学习”,是只“学”而不“习”——只知道死学书本,不知道社会实践,“学习”可真成了一件苦事了。 “朋”在这里并不是“朋友”,而是“学生”的意思。我们知道,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作为第一开设私塾广收门徒的先生,看着自己的学生来自各个诸侯国,焉能不高兴?真可称为“桃李满天下”了!鲁迅有句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其中的“朋”也是“学生”的意思。鲁迅看着自己的学生刘和珍、杨德群、柔石等被反动派杀害,怒而成诗。鲁迅是真正理解“朋”字意思的人! “人”不是一般的人;“知”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知道、了解”——一般普普通通的人不知道不了解自己,这有何值得生气的呢?先秦时的“人”指“人主”,国君,后引申为统治阶级或贵族,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一般普通百姓,当时称“民”,俗说“平民百姓”。“知”是了解某人并让其做官的意思,现在我们还有“知人善任”这个词。各国的国君不能真正地了解孔子,不让他当大官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孔子却不生气,安心做一个教书匠,这难道不是君子的风度吗? 张老师还说,这是《论语》的第一则,相当重要,但我们一般的理解却颇为肤浅,不足以跟它的地位相匹配,其实它是《论语》的总则,虽然只有三句话,却是孔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愿我们也都能借此理解《论语》的伟大。 这节课使我们醍醐灌顶,耳目一新,对孔子再次充满了敬意。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a7aa28647d27284b7351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