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是夔州府的“西阁”,这首诗是诗人杜甫于公元766年创作的一首诗歌,此时的蜀中连年战乱,人们的生活苦不堪言,诗人在一个雪后的不眠之夜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述成诗。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岁暮时节,冬日傍晚,刚刚放晴的太阳好像被催促着似的匆匆收敛了最后一抹余辉,夜晚来临了。这是一个霜雪初停的寒夜,无边无际的霜雪好像蔓延到天边,银白色的雪光散发出阵阵寒意,衬托得这个夜晚越发冷寂了。这两句诗虽然没有一个词提到作者的心境,但是作者孤寂的心境已经蕴含其中了。“催”和“寒”两个字既是写景,又有作者的人生感受。光阴催促着每一天的日升月落,而作者自己也被光阴催促着步入了暮年,国事家事天下事,忧心的事情很多,想做的事情很多,可是时光的流逝让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来日无多的紧迫感。冰天雪地固然寒冷,对于贫病交加、漂泊天涯的杜甫来说,心境的凄寒也和这个冰天雪地的寒宵融为一体了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作者在长期的颠沛流离之中已经惯于无眠,又一个寒冷的长夜在无眠中度过。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传来,在作者听来,这声音在寂静的夜空中显得异常悲壮。作者听到鼓角之声,起身走到户外,一片异常伟丽的景象出现在眼前,星光倒映在峡江中若水波动荡摇摆。 在悲壮的鼓角声和动荡的星河之间仿佛有一种神秘的感应,仿佛是鼓角声震动了,才会有星影的摇动。黎明前的鼓角之声和星河的动荡,在黑夜之中别有一番惊心动魄的效果,仿整个世界都被震动,静谧的气氛完全消失了。 《后汉书·祢衡传》云:“(曹操)闻衡善击鼓,召为鼓9大会宾客,阅试音节……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蹀躞而前,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慨。”《汉书·天文志》云:“元光(武帝年号)中,天星尽摇,上以问候星者,对曰:“星摇者,民后伐四夷,百姓劳于兵革。” 联系这两个典故,“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之中则又番深意:悲壮的鼓角声是国家失序、民有怨气的表现,星河动摇是百姓劳顿的反映,战乱频仍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不言而喻。这两句诗境界浑厚,格调悲怆,言外犹有深意。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这两句可能是作者听到“五更鼓角”之后产生的一种超越时空的联想,他想到了在漫长的战乱期问和这个夜晚相似的很多不眠之夜,当战争的消息传来,他曾经在夜晚听到过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曾经听到过有很多地方传来渔人、桃夫的歌声,百姓的哭声和渔樵的歌声都是乱世的音响。菱州本已地处偏远,在这战乱的岁月里哀声遍野,可见战争的残醋。当作者听到今夜悲壮的鼓角声时,曾经无数次听到过的百姓的哭喊声和渔樵的歌声仿佛在耳边响起,鼓角声预示看这样的情景又要重现了。鼓角声、哭声、歌声交织在一起,过去、现在、未来交织在一起了。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最后这两句诗是作者面对种种家国的苦难而无能为力,因此句诗写得异常凄凉悲怆,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溢于言表作自我慰籍之语。旅居夔州的杜雨想到了此地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和公孙述。 《三国志·诸葛亮传》云“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1:‘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题见之乎?”左思《蜀都赋》z“至乎临谷为塞,因山为障;峻坷长城,豁险吞若巨防,一人守隘,万夫莫向;公孙跃马而称帝,刘宗(刘备)下楚而自王,”卧龙先生诸葛亮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吃风云一代豪杰,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理于一杯黄土之中,所有的风云际会最终都化作历史的尘埃。 那么,今日的你争我战,今日的各路人物、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郑度、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死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寂寞苦闷!寂寞苦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 从作者的自我宽慰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位忧愤诗人的真正解脱,反而看到了他无边的寂寥和苦闷。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0c9229380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b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