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张丹 胡淑敏 来源:《经营者》 2017年第5期 随着时代进步,国家发展重点转移到为人民创建和谐幸福的生活新环境。“三农”问题是为我国最基层人民提供的福利政策,国家在一些省建立了村镇银行,在国家政策与各金融机构的全力配合下,村镇银行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村镇银行是以农户或村镇地区的小微企业为服务主体进行银行类服务的金融机构,目的是帮助当地村镇农户以及金融机构发展经济,更好的帮助为农为民经济政策顺利施行,极大地促进当地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以为农为民为目的,以改善村镇经济为主旨推出了村镇银行。这是一种能够改善村镇地方区域经济的手段,让利农政策可以在统一金融机构支持下更好的实行到位。但村镇银行也有不可避免的问题,比如没有信誉度,在受众群体当中支持者少,社会成本相对于老牌银行也比较高等。所以要及时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保证村镇银行能够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一、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 高凌云、刘钟钦(2008)认为村镇银行面临着极其重大的信用风险,比如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农业、农村信用制度不完善、农村经济个体信用意识比较淡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的管理水平与实际需求不符等。并提出应该逐步完善信用制度、增强农村经济个体的信用意识、提高管理水平等预防信用风险的对策。国外学者对村镇银行的观点各不相同,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家Hugh T.Patrick(1995)提出了两种金融模式:一是“需求先于供给”,农村经济主体有需求,这种需求便会引起相关金融机构的供给。二是“供给先于需求”,就是相关金融机构先向农村经济主体提供供给,农村经济主体发现需求。 二、我国村镇银行现状 村镇银行成立于2006年,经由国家部门审批于2007年在内地试办6个试点进行村镇金融管理,在村镇地区发展目的在于以银行营运为管理办法,深入农村城镇改善金融体质,深化经济改革,以政府指导意见为核心,响应政府提出的村镇经济发展政策,服务村民,建设良好健康的金融市场。村镇银行作为农民的银行正在以良好的势头发展,通过分析,村镇银行的出现,使当地经济有了适当性的增加。村镇银行作为国家为农民谋福利政策的实施者,对农业、农民和农村金融机构都有积极意义。对农民群众,村镇银行的目的就是让农民群众受益,农民群众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十分关键。对农业,农民群众可以从村镇银行进行贷款,进行更多的农作物种植,大棚搭建等一系列有利于农业发展的项目。 村镇银行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也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村镇银行为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提供了保证。其次,村镇银行提供了独特的农村服务项目。综合来讲,村镇银行实现了村镇金融整体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服务大众,结合实际,增量带动全体的方案符合当代村镇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 三、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问题 (一)资金来源问题 村镇银行本身是新兴银行,面对的受众主体是广大农民、村镇以及无数小微企业,而村镇银行本身能受到国家以及各大银行的财政补助和资金注入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供少于求的局面。同时村镇银资金信用存款与贷款的增长速度严重不匹配,这就造成村镇银行进行信贷等业务的艰难。新兴村镇银行在存款吸收方面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存款吸收不够,贷款却与日俱增,时日久了便会面临资源枯竭的可能。 (二)经营模式带来高风险问题 我国在建国后对于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努力,农村信用合作社便是那一时代的代表产物,农村信用社在建设中因各种问题,并未被重视,结果使得当时的信用体系不得不进入停滞。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并没有十分清晰的信用评定等级制度。二是农民本身经济信用意识淡薄。三是村镇中许多小微企业做的都是小本生意,所借款项如果无法按时归还不如逃之夭夭。这些问题严重影响村镇银行对农村提供信贷的积极性。 (三)村镇银行管理制度仍有问题 村镇银行的管理层治理约束制度是和透明且较为统一的产权约束联系在一起的。村镇银行在金融机构层次的监督中,内部董事会成员一般是由发起行的商业银行和出资最多的私营企业的代表人出面担任,管理层主要是由发起行任命的高层管理人员担任。董事会成员熟悉商业银行的运作模式可能使银行本身具有商业化趋势,管理层人员熟知城市银行内部运作规律以及业务,而对村镇地区经济形势和人民需求有着不深入的认知,对农村金融业务较为生疏,导致他们在开展村镇银行金融业务时表现的不尽人意。 (四)我国政府发布有利条件不足 尽管国家在村镇银行建立之初便对村镇银行大行便利之道,可是毕竟受众面太广,需求远远大于村镇银行成立之初国家所设想的那样。而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各个地区,各个行业都需要巨额资金发展经济,尽管农村经济也急需解决,村镇银行发展项目在这么多扶持项目中也仅仅只是沧海一粟。 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具体实行策略 (一)扩展资金渠道 从上述问题可知,村镇银行本身能够受到国家以及各大银行的财政补助和资金注入并不多,使得其他各大银行不需要竞争便可吸收农村地区资金,而村镇银行只能陷入借贷无力的局面。村镇银行可以选择提升信誉度,以实际行动在农民群体心中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与此同时,银行也可以采取发行金融衍生品等方式在村镇地区收集社会闲散资金,解决贷款存款不足的问题,发挥大中型企业的资金优势,通过优势互补,达到降低开展“三农”业务的工作成本,提高资金效率,缓解贷款压力,实现借款方和贷款方的双赢。 (二)改善信用环境 面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村镇银行应摆正姿态,在获得借款人信任,保证到期偿还双方约定各项款项的同时,做到双方互利互信,降低交易成本,尽可能保证借贷人利益不受到额外损失。也可以联系保险公司,三方互通,增加交易的安全系数。也可建立有效长久的信贷机制,有明确的用户信息以及信贷记录,规范正规的信用评级也是不可缺少的,并且将用户的信用资料录入公共系统与各大银行联网实现用户信贷信息共享。更可以通过对信贷记录良好,有着可发展空间的企业与个人实行一定的优惠政策。 (三)完善制度 从管理人员来说,一般合作社管理人员由国家人民,具有银行从业资格的专业人员担任,而现在成为由资金扶持最多的金融机构人员担任村镇银行管理层要职人员,从工作资历和专业技能来讲都是不适合的。所以可以进一步优化银行管理模式和监督系统,深化改革模式从而解决其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当地的有关监督管理部门也需要配合村镇银行的实际人才需求,逐步降低村镇银行在招选人才方面的困难程度,使人才内流,增加银行工作效率,提高吸收资金能力。 (四)政府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为村镇银行的发展做着不懈努力,为其扫清了许多障碍,提供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但尽管财政部对借贷比例较高的村镇银行实行了更加优惠的补贴政策,但相比较于庞大的借贷人群来说仍然是杯水车薪。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村镇银行的财政补贴力度,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并大力宣传支持各大银行开设各自旗下的村镇银行,积极推进村镇银行相关配套改革,建立详细的优惠政策,保险制度,金融体系。 (作者单位为云南大学) [作者简介:张丹,云南大学研究生。胡淑敏,云南大学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刘玲玲,杨思群,赵冬青.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1bedba803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