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电影《入殓师》的汉译字幕看电影字幕台词的翻译原则 日本电影《入殓师》由泷田洋二导演,讲述了一位新手葬仪助手的成长历程。影片围绕日本式的葬礼场面展开,植入了父子爱、夫妻爱、亲情观、职业观、生死观等一系列隽永的主题,成功地打动了海外观众和评审。该部影片获得了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和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这是日本电影继《罗生门》(1951年第24届)、《地狱门》(1954年第27届)、《宫本武藏》(1955年第28届)、《德尔苏·乌扎拉》(1976年第49届)摘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之后的再次获奖。 这部电影题材普通但奇特,其普通在于生死是自然界之规律,每个人都会成为送别之人和被送别之人;其奇特在于这部影片选择了一个游离于一般人视域之外的行业——入殓师——为主题,通过入殓师这一角色对死亡赋予了更多的内容和意义,死亡在影片中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诠释。 本文以互联网播放的《入殓师》(以下称互联网版《入殓师》)的汉译字幕为研究对象,在阐述电影字幕台词翻译原则的同时,对互联网版《入殓师》的汉译字幕提出商榷之处。 2. 电影字幕翻译应遵循的理论准则 电影屏幕上出现的字幕台词的功能在于让观众能够准确无误地听清、听懂片中人物所发出的语言信息,以减少由于片中人物的某些不标准发音、方言、俚语、混音等造成的听觉上的混听,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意思理解上的偏差。 由于电影屏幕的字幕台词翻译具有时间上、空间上的局限以及两国文化上的差异,要将片中人物的原文台词与汉译台词相吻合绝非易事,因此电影字幕台词的汉译必须符合电影的特性,即准确性、时间性和生动性,这也是翻译标准“信达雅”的体现:准确性即“信”,就是要忠实原剧本,汉译字幕台词要与原语台词具有同样的含义;时间性即“达”,可不拘泥于原剧本,摆脱原剧本字面意义和字数的束缚,开拓思路,创造出更出色的台词;生动性即“雅”,显示出语义评价的审美层次。在电影字幕台词的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力求译成的汉译字幕台词具有与原剧本同样的语义和银屏效果,能够感人至深,打动观众。 3. 电影字幕台词的翻译原则 钱绍昌在其《影视翻译——翻译园地中愈来愈重要的领域》文中表述:“影视翻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聆听性、综合性、瞬间性、通俗性和无注性”。电影字幕台词的翻译既要注意语言的瞬间性和通俗性,又要注意语言的无注性,同时还要注意正确理解和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现象。任何一部外国影片,要想打动异国观众,除了需要剧本情节、演员演技、音乐、摄像等要素外,还需要有翻译准确、符合电影特性的字幕台词。 3.1 “易懂”原则 电影字幕台词的翻译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定,因此在语言上要准确、简洁,使观众一看就懂。以日本电影《おくりびと》的片名翻译为例,举出以下几种翻译: 大陆:“入殓师” 香港:“礼仪师之奏鸣曲” 台湾:“送行者:礼仪师的乐章”、“礼仪师”、“为逝者送行的人” 《礼记·问丧》中有这样的记载:“死三日而后殓。”。“入殓”又称“入木”、“落材”,即给死者穿着入棺。人死后不能立即入殓,要等候死者复活,如死者不复生,就举行殓礼。殓礼有“小殓”和“大殓”。 小殓是于次日给尸体裹上衣衾,亲者痛哭,哀止后小殓礼成。大殓即入棺,也称“入室”、“入殓”等。入殓前,有的丧家要请阴阳先生推算入殓时辰;有的丧家请道士按死者生肖和死亡的月份干支,以五行说法,推算犯冲的生肖和忌讳事项。入殓时,请来的举重(抬棺)人员要将尸体平缓放入棺内,再于尸体两侧放置逝者生前所爱之物,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02d182f042336c1eb91a37f111f18582d00c4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