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社会实践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探微

时间:2023-05-24 09:29: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历史社会实践中家国情怀培养的路径探微

作者:金晓影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 2020年第12



家国情怀素养培养路径研究组稿之一

金晓影 南京市溧水区第三高级中学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就是遵循学校统一编制的教学规划,在历史教师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地开展一系列体验历史、探究历史的课外活动,包括开展历史调查、组建历史社团、走进历史现场等基本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1]。而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正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

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最高层次的核心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培育是远远不够的,历史社会实践是重要的补充和延伸。为此,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探索历史社会实践中家国情怀培养的基本路径。

一、历史社会实践中家国情怀培养的三点原则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应尽量给学生打造自主发展、自主感悟的环境,作为培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路径之一,应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1.结合家国情怀内涵,明确历史社会实践的目标。

“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2]家国情怀不仅指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体现在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视域下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设计上要将家国情怀培养和具体的教育目标相结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明确方向,从而在活动目标指引下,提高师生历史文化情感,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莘莘学子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认同感、责任感。

例如,江苏某高中历史组开展的“寻找身边故事、感受红色文化”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践活动目标确定如下:通过寻访老人、参观抗日战争革命遗址,了解更多关于家乡抗日战争的基本史实;理解抗日战争的艰难性、正义性;增强家乡作为红色文化基地的光荣感,激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感情。基于目标设定,师生共同制定了活动的主题与内容,并积极

投身到具体实践过程中,藉此活动既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强化了学生“家国一体”的意识。

2.基于区域环境特点,设计历史社会实践的路径。

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在内容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3]。为落实这一要求,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应以学生现实生活和所处的区域环境为基础,构建指向家国情怀培养的社会实践,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就地取材”式的实践活动,灵活自主地开展社会实践,更能在家国情怀的培育中做到有的放矢。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六朝古都南京市,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所在的溧水区,曾是红色革命老区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溧水是苏南抗日的中心之一,有着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均为指向家国情怀培养的历史社会实践提供了便利条件,有效规避了历史社会实践的“假”、“大”、“空”,保证了活动顺利进行。

3.围绕实践活动目标,优化历史社会实践的评价。

新课标强调,要紧紧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为防止落实家国情怀培养的历史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实现活动目标,活动前教师应将本次实践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告诉学生,并要求学生将实践过程整理成历史小论文、影像资料等,以检验培养目标是否落到实处,也可侧面反映学生在活动中知识结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心理活动方面的细微变化。

笔者所在学校的历史组,集体开发了《国防教育读本》校本课程,同时在学期结束时,由校团委举办了“国防知识竞赛”,并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授予“国防知识学习标兵”称号,其历史选修课程被评为“优秀”等级。这一系列的实践活动不仅有效普及了国防知识,也增强了学生国防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怀。

二、历史社会实践中家国情怀培养的三种形式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包括校内活动与校外活动两种,总的目标都是助推学生家国意识从自身情感体验中得以深度发生并持久实现,主要的形式有:

1.组建历史社团,依托兴趣激发爱国热情。

我们尝试将对历史学习特别感兴趣的学生组织起来,将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融入到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依托基本史料、家乡文化等平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开展各种课外历史活动,以此帮助学生深化、扩展已有知识和发展多种能力,从而激励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热情。

为进一步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家国一体”的内涵,我校历史组组织社团学生参观承载家乡悠久文化脉络的“状元坊”牌楼。活动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状元坊”的由来,以及原坊19371129日毁于日军轰炸的历史。此次活动通过“状元坊”的来历及被日军毁坏的史实,增强了学生胸怀天下、发展家乡、守护和平的时代使命感与责任感。

2.走进历史场馆,依托情境感知文明脉络。

青年学生的家国认同感和归属感源自对民族文化的了解,而博物馆、图书馆是学生能触摸到历史最方便、最直接的历史现场之一。作为六朝古都,南京拥有明孝陵、太平天国纪念馆、总统府、中山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丰富的历史场馆资源,为学生历史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学生在参观历史场馆过程中,深刻感受到南京作为一座历史名城,保留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南京作为一座六朝国都,保留了清晰的都市文化;南京作为一座革命名城,保留了鲜明的革命文化:从太平天国到辛亥革命,从北伐战争到抗日烽火,从渡江战役到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3.记录口述历史,依托实践实现家国同构。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那宏大的历史总让学生感到遥远和陌生,但是口述史研究有助于学生改变这种感觉,增强他们的‘历史参与感’,从而增进他们对历史主题和历史意义的理解。”[4]在中学开展记录口述史活动,有利于拓展历史课堂,让学生运用历史课学到的基本知


识进行社会实践;有利于延伸历史记录,通过采访爷爷奶奶,让远去的历史走近孩子们的视野;有利于挖掘当地历史,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学校的历史组开展了“爷爷奶奶眼中的新四军”记录口述史活动,让高一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走访革命前辈,了解溧水地区革命史,并整理成材料加以展示。不同的同学、不同的采访对象、不同的视角,记录了新四军在溧水留下的感人故事。通过这次历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更多关于家乡的历史知识,了解家乡经济及社会发展情况,以增强家乡是革命老区的荣誉感,激发共创美好家园的思想感情。

三、历史社会实践中家国情怀培养的三点反思

作为历史课堂的延伸,历史社会实践活动一直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三点反思:

第一,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历史课堂教学始终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的主体,要通过高效的历史课堂落实包括家国情怀在内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历史社会实践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容易被学生接受,但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和补充。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历史课堂和历史实践活动是双向构建的关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第二,处理好年龄和个性的关系。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不能只是简单的说教,历史社会实践开展更不可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充分考虑学生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个性特征,力求活动内容多姿多彩,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人文追求,鼓励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第三,处理好实践与评价的关系。缺乏有效的评价,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很难可持续地开展,更无法达到家国情怀培养的既定目标。只有注重评价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表现,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才能让过程评价更具体、主体更多元、手段方法更多样,最终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注释】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3页。

[2]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教材·教法》2017年第10期,25页。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2页。。

[4]郑崧:《口述史与中学历史教学》,《中学历史教学》2005年第10期,第14页。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278f5f18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