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作文课

时间:2022-06-06 04:09:5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王丽群

内容摘要:在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来自石家庄第二中学杨继光老师凭借一节作文课《让你的认识更深刻》斩获一等奖,笔者从这节课中收获了很多,思考了很多。

关键词:对话 生成 实效 一、课例呈现 (一)导入

拿出一串从石家庄带来的葡萄,有些已经坏了,你是从好的开始吃,还是从坏的开始吃?葡萄还有什么吃法呢? (二)写一写

以钱钟书的名言引发讨论:“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你最喜欢哪种吃法?这种吃法蕴含着你对人生对生活的什么理解?

写一段140字以内的文字,要求:书写规范,表达严密:入情入理,力求深刻。 (三)读一读

学生展示习作,教师点评并点拨。 (四)想一想

1.你能不能指出对方观点的缺陷所在?

2.你能不能借助否定对方来进一步印证和完善自己的观点呢? 3.你能不能从思悟中总结出什么方法?

4.你能用你的见解分析现代社会中哪些问题吗? (五)作业(略) 二、课例分析与反思

(一)对话——在倾听、交流中凸显师生双方的主体性

在本节课中,杨老师拎着一串葡萄上课,这样的开场立刻就让枯燥的作文课变得新鲜,而这种新鲜恰恰成为点燃学生思路的火种。而随后面对学生不甚成熟的练笔,杨老师始终沉思倾听,尊重每个学生独特的选择与思考,循循善诱,不紧不慢地让学生从最初选择如何吃葡萄的浅薄见解最终深入到对人生、对生活态度的思考上。那份关注和耐心不正是一名优秀教师“以生为本”理念的展示么?在全国性的的大赛中,这种师生的交流有胆量表现在教师允许学生充分发表交流自己最满意的想法,哪怕它超乎常规,甚至让人措手不及,杨老师依旧表现出从容与尊重。当学生回答“葡萄放坏了一起吃”时,杨老师首先是点头微笑,表扬了学“这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一种吃法”当学生阐述“我们要尊重每一位人,哪怕他是坏人”时,杨老师一再允许与启发学生的解读,甚至不在意所谓的“冷场”对公开课致命性的杀伤力,他一再肯定这位语文能力较弱的男孩难得表现出的勇气,给予这个孩子语文学习乃至整个人生历程中最可宝贵的信心。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一定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相信学生的体验即使是幼稚,也同样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不能压抑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动机,只有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欣赏,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在积极主动自由自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得到提高。 (二)生成——在预设中不断生成智慧,在生成中不断调整预设

课程生成是随机的,却是以预设作为起点的。问题在于课程预设是否从教学实际出发,“教”要立足于“学”。这节作文课,杨老师走出过去预设的传统误区,没有多余的图片欣赏,没有莫名的精彩导视,没有精心制作的繁多动画来转移学生的注意,更没有老师所谓的面面俱到


的总结笔记,整个教学过程中杨老师只出示了不到10张幻灯片,简洁明了却不断促进学生的思索,学生受益匪浅。

同时杨老师不断地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及时灵活地调整课堂,当学生表达了杨老师完全没有预设到的吃葡萄方式时,凭借深厚的把握课堂的能力,杨老师以点评促思考,以问题引思索,每一次生成无不展现出师生智慧碰撞的火花,体现出杨老师高远的教育智慧。 (三)实效——目标与问题是语文课堂的金种子

杨老师先给出钱锺书的一段话引发讨论,以“吃葡萄·悟人生”为题展开讨论,要求写一篇140字的作文片段。然后回到教科书文本“如何让你的认识更深刻”。先讨论作文材料,中间环节插入对教材文本的理解,最后进入写作。呈现过程为: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写作实践。符合认知客观规律。

作文是思考的结果,思维的深度决定行动的高度,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还不够,还要进行思维训练,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尤为重要。一节短短的作文课如何获得这样的效果呢?教师提出的问题尤为重要,问题应“牵一发而动全身”问题应尽可能地引发学生更集中更深入地思考和讨论。

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完成了一个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梯度学习过程。如果说教学目标“让你的认识更深刻”是写作的一颗金种子,那么这些问题仿若阳光、空气和水,让种子在学生们的心中成长为一棵大树,树冠葱茏,根扎大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2be8e5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