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约翰·B·汤普森文化理论国内研究现状综述及评析 作者:张英洁 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20期 约翰·B·汤普森是英国社会学家和媒体文化专家。现任剑桥大学的社会学教授、耶稣学院的研究员。汤普森的文化研究内容广泛而深刻,对文化哲学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他关注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形成中的影响力,将意识形态的研究围绕现代文化传媒化的中心进行研究,这是多数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尚未引起重视的话题之一。其次,他还关注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的转变以及在时空框架之外创造新的行动和互动方式。另外,他受解释学的影响,尤其是利科的深度解释学影响,研究象征形式的交流及其使用,并将其与社会背景密切联系起来。主要作品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1990)、《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1990)、《传媒与现代性》(1995)等等。 从21世纪初开始,汤普森的研究发生了转向,着重研究现代西方社会政治丑闻和数字时代的书籍等等。他前期的著作理论性强,包含了对意识形态、大众文化许多很有见解的论述,国内对汤普森的研究还有待深化。 一、对意识形态研究单方面的集中 国内对汤普森的研究大致从2008年《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的英文版权售出开始的,至今已持续十年,所以汤普森对于国内学者来说,还是属于较新的领域。从文献检索状况来看,国内对汤普森的研究分布在三个方面: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大众传播理论的分析、深度解释学实际理论的研究。尤其集中在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 在对汤普森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在所有关于汤普森的研究中占三分之二,主要的研究切入点是对汤普森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不同角度的分析、评论。汤普森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意识形态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了系统的梳理。 尽管汤普森肯定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的基本立场,却仍然存在一定偏差。汤普森将意识形态的分析围绕着现代文化传媒化的中心维度,解析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意识形态性质。汤普森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象征形式广泛流通并发挥关键作用的时代。关于现代文化传媒化,汤普森写道“这点,我指的是象征形式的传输越来越多地通过传媒产业的技术与体制机构的中介这一总进程。”汤普森谈到了过往意识形态研究的缺点,并提出了自己新的思路。“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当代理论家未能充分考虑大众传播的性质与发展,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作为意识形态媒介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这是因为意识形态概念是有关现代工业社会兴起所带来的文化转型的宏大叙事的一部分。”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缺少对汤普森文化传播理论的深入研究 汤普森的研究内容包含意识形态、大众文化、解释学等方面,内容广泛又自成体系。就现存文献来看,也有学者试图对汤普森的和现代文化进行系统的论述。石泉在《约翰·B·汤普森现代文化理论研究》中,从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化、大众传播与意识形态、现代文化走向和社会批判理论等方面对汤普森的现代文化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董芳凝在《汤普森意识形态理论研究》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史的角度对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与大众传播、意识形态运行模式、大众传播与社会批判理论等发面对汤普森关于意识形态的理论进行了整体论述。这些总体叙述中有一些欠缺、例如对意识形态的叙述中,对汤普森理论中意识形态的性质的剖析不够深入;汤普森对文化传输的具体过程十分关心,关注文化接收的社会-历史背景,现存文章对这一点的研究比较缺乏。对文化传播也缺乏系统的阐述。 三、对汤普森提出的深度解释学方法论架构研究不充分 现代社会是一个象征形式普遍流通,并起重要作用的社会。象征形式以大众传媒为中介,影响作为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大众文化。象征形式的分析可以在汤普森称为“深度解释学的方法论架构”中得到最合适的概念式说明。这一架构突出分析客体是一种需要解释的富有意义的象征建构物。 关于深度解释学,汤普森指出,“它能使我们看到解释过程不一定对立于关注象征形式结构性特征或行动与互动的社会-历史学条件的各种类型分析,而相反地,这些类型的分析可以联结和构建为解释途径的必要步骤。”汤普森的言下之意是解释学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平台。在解释学架构的多元平台中,意识形态分析、大众传播分析、大众文化分析可以相互联系。这就使原来已经分离的各种类型分析互相融合,共同发挥作用。因此,对汤普森所提出的解释学架构有充分研究的意义。 目前,国内有关汤普森提出的解释学架构的研究,主要是张江教授与约翰·汤普森的一篇对话录。在这篇对话录中,汤普森继承了伽达默尔和保罗·利科的观点并指出,阐释不仅是哲学,更是日常生活的实践。阐释与社会生活相交织,阐释也是冲突的、彼此冲撞的。张江教授同意汤普森的观点,并进一步认为,阐释是一种权力,阐释是一种力量。任何政治力量或社会力量,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掌握阐释的权力。不仅如此,还需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这种阐释,这就需要注重阐释的公共性,建构性和阐释过程中的沟通与交流。虽然在公共阐释还是社会阐释的问题上,两位还存在争论,但是这种争论无疑会推动当代阐释学的发展。 另外,其他论文中也些许提到了汤普森的解释学架构方法论,应用于现代文化或出版行业等等,但总体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英]約翰·B·汤普森 著;高铦等译.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英]约翰·B·汤普森 著;郭世平等译.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 [3]张江,约翰·汤普森.公共阐释还是社会阐释——张江与约翰·汤普森的对话[J].学术研究,2017(1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5b3a38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