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草船借箭》,下面我从教材、学习目标和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唯一一次接触古典名著。《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故事,这个故事是其中最具表现力的篇章之一,也是《三国演义》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教材编排的根本意图不但要让学生在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中掌握我国语言文字和表达的技巧,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民族文化。 二、学情分析 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可以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来看清人物的性格特点,清清楚楚地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如果不帮助孩子通过此关,孩子的阅读就仅仅只是停留在较浅层面,兴趣也会随之降低,这就无法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弘扬民族文化。所以,本节课要解决的重点就是:抓住重点语句感悟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受作者的语言艺术。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流程 为达到教学目的,本课我分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引文析疑,初步感知全文内容,自学生字,自主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草船借箭的准备。第二课时,重点探究草船借箭的经过,也就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讨论解疑,弄清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下面我着重介绍第二课时的教学流程。 (一)联系旧知,复习导入 鉴于学生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已经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军情加以陷害,结果是借箭成功、周瑜叹服,所以我在导入中提问回顾了这些内容,紧接着由此揭示矛盾,让学生思考:起因和结果的截然不同,是靠的什么? 我希望用这样的导入,引起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探究欲望,激起他们对借箭过程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为“渴望学”,从而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基础。 (二)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刚才的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才使周瑜自叹不如的,所以我就以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作为教学主线,组织教学。 首先我让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的6~9自然段,读完后再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全班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中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时在交流中鼓励学生结合对关键词句的理解,有个性地感受文中的人物形象。 其中,在随着学生的发言进程中,我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三方面来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人物形象。 根据板书学习诸葛亮的聪明才智: 1、认识诸葛亮善识天文 通过品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和“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引导学生了解到诸葛亮早已提前算好了天气,体会他的神机妙算。 2、认识诸葛亮通晓地理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顺风顺水”、“一字排开”、“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等重点语句,明白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认识诸葛亮善识人心 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与曹操听到后的说法、做法相照应,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同时抓住诸葛亮此时的一“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和多种信息,进行理解的延伸,从而引发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悟、分析。 (三)、总结延伸、鼓励课外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获得主动发展。”我想,通过这节课,如果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走进文本去感悟、充满个性地去思考和表达、带着热情去进入相关的古典作品阅读,就是最大的成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2899a0e763231126edb11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