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关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的社会建设的认识

时间:2023-01-06 00:22:16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关于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的社会建设的认识



“国以民为本,民以生为先。 所谓民生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最主要表现在吃穿住行、养老就医、子女教育等生活必需上面。民生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因此,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生问题一直受到普遍关注,30多年改革开放的进程,其实就是不断重视民生、改善民生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将国人共同贫穷的时代变成了历史,大多数城乡居民迈进了小康乃至富裕的生活,中国民生进行了很大的改善。

然而,经济指标的增长与发展,并不意味着中国民生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现在民生问题与时代的发展同步,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跟计划经济时代相比,现时代更加突出地显露出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收入分配作为民生之源、社会保障作为民生之安全网的重要性。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是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有利条件。收入分配是针对整个社会财富的,合理的收入分配体制不仅能够推进效率与发展,而且有利于社会公平、进步与和谐。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的一项重要社会制度,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然而,现阶段社会中关于民生还存在许多问题,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改进。过平日的切身体会、周围的观察及新闻媒体等途径,我了解到关于民生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难题”。

“看病难”是目前我国就医现状的概括。一方面,农民看病难,不仅是因为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少、医疗制度不完善,而且昂贵的医药费也是一般农民支付不起的;另一方面,即便是在市里,即便能够支付医疗费用,也普遍存在着挂号、排队时间长,问诊、就医时间短,检查程序复杂等问题。总之,看病就医已成为困扰老百姓的一大难题。

“就业难”则是我们大学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之源、和谐之基。而我国现阶段依然面临着就业形势严峻的挑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数据显示,在“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每年需要安排大约2500万劳动力,而每年实际上城镇能够安排的劳动力大约在1200万。巨大的就业压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困扰着就业者,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住房难”则是近段时间来炒的最热的话题。住房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也是当前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只有做到使群众住有所居,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进步。因此房价居高不下,普通家庭难以支付高额的费用,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些民生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在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建设和人民幸福安康


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做出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同时,党和国家的这一重大决定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到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要性。

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它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既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要求不断完善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使全体人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而改善民生问题正符合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把经济发展的目标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体现。因此,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是我们党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也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部署,反映了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改善民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重要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本质决定了其执政目标与人民利益高度一致,党执政兴国的理念立足于民生,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着眼于民生,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只有解决好人民的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确保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民生状况的快速和持续改善。

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其基本要求,就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因此,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改善民生这一关键环节着手,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化解矛盾,构建和谐,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使全社会呈现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气象。

改善民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贯彻科学发展观,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改善民生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改善民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只有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让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积极投身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实现建成全面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

然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实现起来还面临许多问题,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其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15e5df360cba1aa811da6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