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4篇:读文随笔∣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如何命题? 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如何命题?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命题,从研究试题开始。我最近比较关注中考语文测评方面的文章,也在研究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题,目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试题命制的能力。《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0年第11期发表了浙江省义乌市树人中学兰国祥老师的论文《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命制应处理好三对关系——以阅读<送给青蛙的大海>为例》。此前我也关注过这道题,不过我的关注点在于金华卷的阅读与作文之间的关系,从读写结合的角度对试题进行分析。这篇论文则是围绕一道题的命制进行研究,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展开探讨,读完之后收获特别大。 《送给青蛙的大海》是日本作家山下春雄的一篇童话。命题者以“幻想”为主题词,设计了四个问题,分别冠以“幻想之脉”“幻想之眼”“幻想之趣”“幻想之蕴”的题名。这篇论文探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篇与类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某一篇文章和某一种文体之间的关系。《送给青蛙的大海》是一篇童话,如果是从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活动、分析作品主题等角度命题,也能够把握这篇童话的主要内容。但就会出现一个主要问题,即泯灭了这篇童话的文体特征,将童话完全等同于小说。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例如教学《皇帝的新装》,就会完全按照小说的板块例如情节、人物、主题等展开,忽略了童话本身的文体特征。金华卷的命题老师非常关注文体特征,努力引导学生用读童话的方式去读懂童话。童话的结构特点就是“重复之中有变化”,这一点在《皇帝的新装》中也有体现。而作为童话,“幻想”则是其最主要的文体特征,主要表现在文本的结构、留白的艺术、语言以及主题等方面,“幻想之脉”“幻想之眼”“幻想之趣”“幻想之蕴”对应的正好是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说来就是,“幻想之脉”的题目是“这篇童话结构巧妙,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阅读全文,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这就不仅仅是考查童话的类特征,而是抓住了“这一篇”童话“大故事里套着小故事”的特征;“幻想之眼”的题目是“童话写道:‘啊,发现了,咱们发现了一个好东西!’你认为这句话是谁说?请根据上下文推测,并简述理由”,指向了文本的留白;“幻想之趣”的题目是“童话中青蛙钓鱼时所唱的歌谣富有童趣,请作赏析”,童谣是童趣的集中体现;“幻想之蕴”的题目“阿和找到了心爱的蓝浴巾,最终却选择了放弃。品味下面句子,结合童话内容,探究阿和这行为的意义。”论文作者认为这四道题目,既结合了童话这一类文本的特征,同时也体现了“这一篇”文本的特质,篇与类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作者谈到的第二组关系是“题与组的关系”,也就是一道题和一组题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以前没有关注的问题。以前命题,会选择一定的“命题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设计四至五道题目,例如第1题指向内容理解,第2题指向语言分析,第3题指向人物形象,第4题指向文本主题,这也是常规的命题思路。但这四五道题目一起出现在试卷中时,就具有了“整体”的特征,即是以一组题的形式出现的。题目是“一组”,那就自然具有了结构上的某种特征。作者引用了章熊老师的观点,即阅读测试题应该指向四个层次的理解,即复述性理解、解释性理解、评价性理解与创造性理解。这四种理解本身就是一个结构,一个由浅到深、体现不同的认知层次的结构。“幻想之脉”指向的是复述性理解,“幻想之眼”指向的是解释性理解,“幻想之趣”指向的是评价性理解,“幻想之蕴”指向的是创造性理解。在此基础上,作者还分析了四道题目在逻辑上的关系,即以“幻想”串联,指向了“幻想”本身的不同维度。兰老师还提供了一道题,即“任何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的顺利发展都需要有一个基础,比如《皇帝的新装》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是新装的特性——彩色的图案分外美观,然而任何不称职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送给青蛙的大海》这篇童话故事情节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应该说这也是一道很有创意的题目,尤其是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带有了群文阅读的特征。这道题能不能加入到这组题目中呢?仔细分析,这道题指向的是童话的故事情节发展,那就与“幻想之脉”有了重复。如果这道题作为“幻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70fa5413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