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阅读解析杜诗的(王红)

时间:2022-04-24 20:18: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由诗人形象入手解读杜甫诗的“沉郁顿挫”

江苏省徐州一中

【摘要】“乾坤一腐儒”是杜甫的自况,也符合人们对杜甫形象的感知。“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阳明《别诸生》,儒学传统本身就具有“即凡俗而神圣”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这是杜甫形象特征的成因。笔者旨在从杜甫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入手来解读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沉郁顿挫 形象特征 注意力 由凡入圣



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读》更加关注诗词的体类特征,更加凸显了诗词教学的整体意识,教材要求学生初步了解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重要诗人、词人的主导风格。笔者认为通过对作者形象整体感知的方式来解读他的作品风格,会更有利于这一教学目标下语文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理性地了解他的阅读对象。本文立足于此,旨在从杜甫的形象特征及其成因入手来解读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内涵

“沉郁顿挫”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对自己诗歌的一个评价,也是后世公认的杜诗的主导风格,许多评论家都就“沉郁顿挫”进行了阐释,其认识基本一致。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袁行霈、罗宗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则认为:“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沉郁”是就诗歌的情感而言,主要包含“悲慨”与“深沉”两个方面;而“顿挫”则是就结构及表达方式而言,杜甫非常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表达变得跌宕起伏、徐急相间,使本就深沉的情感更加含蓄蕴藉。试举《旅夜书怀》为例:《旅夜书怀》一诗中表达的是诗人孤苦无依、颠沛流离、哀苦无告的凄怆情怀——此为“沉郁”;诗歌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描绘了一副平野辽阔、大江浩荡、星月灿烂的壮阔图景,运用反衬手法,更加凸显了诗人的凄苦孤寂,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则通过浩大与渺小的对比表达了郁积于诗人内心的悲伤愤慨之情,正如黄生所言:“一沙鸥,何其渺!天地,何其大!合而言之曰‘天地一沙鸥’,作者吞声,读者失笑。”——此为“顿挫”。

二、“乾坤一腐儒”——杜甫的形象特征

杜甫的远祖杜预,功勋煊赫,其祖父杜审言是当时著名的诗人,其母系为唐代士族中门第最高的清河崔氏。我们不难想象,在这样的家世背景下的杜甫是怎样的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这也可以从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望岳》一诗中看出,当时正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的漫游生活的诗人怀有的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这时的诗人相信自己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青年的他浑身上下洋溢着蓬蓬勃勃的朝气,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沙鸥”这一意象入手进一步得到证明。作者第一次运用“沙鸥”意象的诗作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其中“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一句,“词气磊落,慠睨宇宙„„英锋俊彩,未尝少挫也” 董养性语,转引自《唐诗鉴赏辞典》,这里的沙鸥形象有一股浩然之气,有一副桀骜难驯的姿态,承载的是诗人青年时期的英气豪情,洋溢着一种浪漫的气息,与《旅夜书怀》中那只“漂泊西南天地间”的孤独而渺小的“沙鸥”有着明显的形象的差异。

但是,人们似乎并不关注这只桀骜难驯的“沙鸥”,甚至一切有关杜甫年轻的信息都被

1 3


人们不约而同地忽略了。提起杜甫,我们会想起《兵车行》、《春望》、“三吏”、“三别”等脍炙人口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忧患,那些对山河破碎、生民涂炭的描写让我们倍感沉重;提起杜甫,我们会想起“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登高》“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等耳熟能详的诗句,从这些诗句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愁眉紧锁、面色凝重、悲慨万端而又慈悲满怀的诗人。于是,我们就将杜甫这个名字与一个垂暮的老人,一个忠厚的长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乾坤一腐儒”,这是诗人的自况,也暗合了我们对诗人形象的感知。

三、由凡入圣——杜甫形象特征的成因

一个人的形象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而一个人的性格是又是由他的遭遇和注意力紧密相连的。

我们不妨来看看有关杜甫生平的一些资料:

开元二十三年(735,应进士试不第;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困守长安,这一期间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天宝六载(747应“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生活穷困潦倒。

天宝十五载(756)四月,杜甫往奉先(今陕西蒲城)携家人至白水(今陕西白水)依舅氏崔硕。六月,潼关失守,白水告急,复携家逃难,经三川 (今陕西洛川)而至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八月,诗人单身赴延州(今陕西延安)投奔灵武,中途为叛军所俘,虏至长安。

至德二载(757)四月逃至凤翔,谒肃宗。五月授左拾遗。旋因谏房琯事忤肃宗,诏三司推问,宰相张镐救免。

乾元二年(759)七月,因关中饥馑,诗人弃官携家逃往秦州(今甘肃天水)、复经同谷(今甘肃成县)而往成都。数年之间,诗人流离失所,受尽了战乱和灾荒的折磨。(即使在诗人远离兵连祸结的中原之后,他仍然亲身经历了上元二年 761)的段子璋之乱、宝应元年(762)的徐知道之乱、永泰元年(765)的崔吁之乱、大历五年(770)的臧玠之乱等地方性战乱。

乾元三年/上元元年 760)春,建草堂于成都浣花溪畔。

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卒,五月,携家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忠州而至云安。 大历五年(770)春,仍泊舟潭州。四月避臧玠乱,往衡州,又欲往郴州依舅氏崔玮,阻水耒阳,复返潭州。冬,自潭州赴岳州,作绝笔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卒于舟中。



杜甫一生因皇帝昏聩、奸臣当道而仕途蹭蹬,因仕途蹭蹬、战乱灾荒而生活困窘、颠沛流离,诗中饱含愁苦之情自是情理之中的。但一个诗人如果仅仅流连于自己的悲痛,是断难为后世如此关注、敬仰的。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取决于他的注意力即他关注.................什么。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主张“兼济天下”,他就把自己的命运与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身在草野,心忧社稷”(黄生《杜诗说》 儒家要求“仁爱”,他就将自己的注意力投向社会人生,投向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儒家倡导“推己及人”,他就通过自己的不幸与哀痛去理解比自己更加不幸的百姓,并自觉地承担起替他们申诉的责任,“自己儿子饿死了,身国父亲,他悲痛不已,但马上又想普天下比自己更贫困的老百姓,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名句”(章培恒、骆玉明主

2 3


编的《中国文学史》),。可以说杜甫在自己贫穷困苦的一生中,始终背负着沉重的社会责任,注目于满目疮痍的大地,为百姓的悲欢离合所牵绊,忧心忡忡,手足无措,终其一生,都未曾抛弃过“我们”因此即使他曾经“朝扣富儿们,暮随肥马尘”干谒权贵,形容猥琐,我们也不能不向他表达我们的崇敬之意,我们心甘而情愿的奉他为“诗圣”

“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王阳明《别诸生》,儒学传统具有“即凡俗而神圣”的精神特质与价值取向,杜甫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将其注意力集中于寻常百姓的生活,在他们的痛苦中意识到建设的重要性,学会了自我约束,产生了悲悯的情怀,进而在自己生活的艰辛与尴尬之中一步步走向神圣。



参考资料:

①《中国文学史》 (章培恒、骆玉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②《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罗宗强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③《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年版)

④《中国文学史品读》(鲍鹏山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⑤《杜甫传》(冯至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7年版)

⑥《杜甫评传》(莫砺锋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3f6c48565ce0508763213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