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秋窗风雨夕》(林黛玉)比较赏析

时间:2022-07-09 09:04:2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与《秋窗风雨夕》(林黛玉)比较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陈后主所创。原词以佚。隋炀帝,温庭筠 等都曾有此作曲,多朝的文人墨客有所题咏。其中由张若虚所题,惊艳诗坛。清末王闿运评价称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 元诗,尽其支流”。在《红楼梦》第四十五回中,林黛玉用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的《秋窗风雨 夕》便是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拟写。从体裁,所孕情感,哲思与文化内涵方面来看,两诗 有着一些可堪比较的异同之处。

从体裁上看,两诗都是乐府七言歌行诗体。歌行作为一种诗体,其典型特征“放情长言,杂 而无方”“步骤驰骋,疏而不滞”《春江花月夜》以“春江”“春花”“春月”数个意象,描绘 出春夜的幽美恬静。相对应的,《秋窗风雨夕》则从风雨肆意的秋夜写起,将“秋花”“秋灯” “秋窗”的意象进行组合,写出秋夜的萧瑟凄凉。从诗题上来看,《秋》诗对《春》诗逐字进行 了模仿,“秋”对“春”“窗”对“江”“风”对“花”“雨”对“月”“夜”对“夕”。甚至于 是工整对仗。此外,诗歌的部分句式也有着相像的结构,如《春》诗中“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 相思明月楼”和《秋》诗中“谁家秋月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春》诗的“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与《秋》诗中“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这几句结构相似,如出 一辙。

从情感上来看,两诗皆为以景陈情。《春》诗中,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起句,进而铺叙花月迷人,江水悠悠的良辰美景,由眼前的滔滔江水和空中孤月,诗人感到人事 的无常,个体的渺小,并皆扁舟、镜台,鸿雁等意象描绘游子的乡思,闺妇的离愁,整首诗显示 青年人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一种莫名的惆怅。《秋》诗则写出风雨飘摇的凄惨光景下,一 位青春少女内心无以言说的哀愁。黛玉一人枯坐,听着暗夜中淅淅沥沥的雨点敲打着窗棂,想起 自己凄凉的身世与迷茫的未来,愁思来袭。“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在这冷雨凄寒




的秋夜,萧杀的秋风,更加深了黛玉对自身的哀叹与对未来的担忧。如果说《春江花月夜》是张 若虚面对流光春景的声声感叹,《秋窗风雨夕》则是林黛玉迎着秋风飘洒的哀愁珠泪。

从哲思内涵上来看,两诗以不同的意象内蕴了不同的或宏大或精致的思想。其中《春》诗是 一首充满和谐美的诗,宽广、开阔,高远、深邃,包容景物,情感,以及人生哲理。先以景入手, 水天相连,月由潮生,为读者勾勒出一副春江花月夜景图。诗人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清明澄 静的世界,使得春江花月夜更加静谧。幽静的夜晚总是会引起诗人思考生命的真谛。“江畔何人 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同以往文人慨叹人生短暂,诗人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人生代代 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个人的生命的确短暂,可人类的存在却是无穷无尽的。尽管有些许 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更多的是对大好人生的热爱。聚散离合、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的矛盾似乎 被调和,情绪平淡、坦然,甚至有种深层的喜悦,但又保持着些许灵敏的紧张和淡淡的痛感。而 在《秋》诗中,黛玉泻出自己心中的悲和愤,表现出她体解人生、关注自然的情怀,其中又郁结 着万般无奈、无力补天的声声哀叹。这首《秋窗风雨夕》吟出了黛玉落寞无奈的人生之秋,也暗 了封建大家族的生命之秋,表现了历史中家族的盛衰哀愁。

总而言之,中国文人的敏感与多情,促使他们积极地关注四时季节的变化,于是大量抒发春 怀秋意的文学名作纷纷产生,通过比照阅读我们发现;六朝浮华文风笼罩下的唐前期,《春江花 月夜》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催生了盛唐诗国的灿烂。着着实实将江月描绘地淋漓尽致, 《秋窗风雨夕》的创作,非为做诗面做诗,而是为小说做诗,曹公依据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 情感历程以及处事风格拟作《秋窗风雨夕》一诗,铸就了林黛玉的玲珑诗魂,也延伸了《红楼梦》 这部文学著作的魅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55403314b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