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武松打虎》课后习题

时间:2024-02-07 18:08: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施耐庵《武松打虎》课本习题

一、如果从真实、科学的角度来说,武松打虎的确是不可信的。老虎并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未必有固定的招数;作者又不曾三番五次地躲在暗处,观察老虎每次怎么吃人,他怎么知道老虎只有那三招?这显然是作者的臆想之笔。关于“猫科动物”的说法,也是科学的。而且即便是其他类型的凶猛动物,再神勇的人,也难以只身用拳头活活把它砸死。但是,人们还是宁可相信小说中描绘的打虎场面。这首先是因为武松是一个正直而有血性的江湖好汉、雄豪杰,是人们所崇拜的理想人物,所以人们愿意和作者一样,通过想象、夸张,把他神化。其次,武松的“神”又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神勇无边、十全十美,小说通过一系列行为与心理的描写,表现了英雄的“神”性之外丰富的凡人之性,使英雄的形象显得十分真实可信。再次,武松打虎之前,已经超乎常人几倍地豪饮了十五碗酒,酩酊大醉了。换言之,他的打虎,是在醉酒的非常态之下进行的。这本身就具有传奇性、趣味性和悬念感,也为非常态的遇虎、打虎设置了合理性。整个打虎的前后经过符合逻辑,环环相扣,顺理成章。最后,其描写绘声绘色,起伏跌宕,激情洋溢,扣人心弦,人们在欣赏时,完全被吸引而陶醉其中,情感得以尽情宣泄,获得高度的审美快感,而忽略或无意探究其中不真实、不科学之处。 二、1“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逞强好胜的性格。“便有大虫,我也不怕。”倔强,好胜。“我回去时,须吃他耻笑,不是好汉,难以转去。“怕甚么鸟!且只顾上去,看怎地!这些都表现了他逞强好胜的性格,他的性格,注定是要和老虎相遇的。 2具体言行见1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是他逞强好胜的性格决定的。 3.武松虽然神勇,以血肉之拳打死老虎,有“神人”的一面,但他也是一名凡人,得知真有老虎时,他也害怕,只不过是性格使然,没有退缩,这里也有侥幸的心理。见到真虎,他也惊慌,也会出冷汗,这都是“近人”的一面。 三、1“梢棒”。作者设计这个道具是颇具匠心的。武松作为江湖好汉,不能没有随身携带的武器。但如果是刀枪之类的利器,就不大有可能有下文的空拳打虎的精彩场面了。以,这个“梢棒”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体现武松的身份。第二个作用,是给武松壮胆。武松因为有了这根“梢棒”,起码在心理上有“带着武器”的自我暗示,才更加敢于大大咧咧地“偏向虎山行”,这也就为下文的打虎铺设了条件。但最重要的是第三个作用,就是在打虎之前,反复出现这个道具,似乎在诱导读者产生一个“用‘梢棒’打虎”的心理预期;当这个心理预期到了“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轮起梢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这一最关键时刻,却让这唯一的武器打折,彻底失去了作用。于是,读者高涨的心理预期陡然失落,情节产生极大的转折跌宕,将武松逼至绝境,这才写出后面空拳打虎的精彩场面来,既十分惊险,又顺理成章。 2.写日,是“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其中的“红”“厌厌”“坠”,渲染了一种“残阳如血”的惨淡气氛。写庙,“一个败落的山神庙”其中的“败落”本身就是一个凄凉破败的景象。而若作进一步体会,可以想见,此山先前有灵,故而有神;而如今败落,说明灵气不再,必有邪气。写树,是“乱树林”,可见其荒芜杂乱,平时无人出没,阴气森森,正是滋生祸害之地。写风,是“狂风”,不但应了“风生从虎”的古谚,而其直接的效果是,渲染了一场大难即将来临的恐怖气氛。总之,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一个惨淡、阴森、恐怖、可怕的氛围,为猛虎的出现,危险的来临造势。 3.其用意主要有三:其一,酒量过人,自是英雄本色,体现武松是非同常人的英雄;其二,不听酒家劝阻,贪杯狂饮,体现武松粗鲁豪放、任性不羁的性格;其三,由于狂饮大醉,武松失去理智,而增添了胆气,才有了冒险上山、空拳打虎的壮举。 4.这是一种侧面描写的方法。连众猎户都不信,可见武松打虎的壮举极其偶然,更非同寻常。






四、武松当然不是立志当打虎英雄,他是在一系列错误下不得已才打虎的。当他确知有虎时,也想到退却;当老虎出现时,他也受到惊吓;和老虎搏斗时,他也惊慌失措,还出了冷汗;打完老虎后,他还惊魂未定,见了假虎也害怕。但这些都是他的“人性”,并不妨碍他的英雄本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55df310ed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