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诗中的怨妇形象赏析 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地位是很低下的,她们的愿望是“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但在当时封建家长制、父权制的压迫下,她们常常遭到不幸,忧心忡忡,以致遭受“弃捐”的命运。所以,在汉乐府诗歌中这种情况也得到了真实地记录。下面请看几首“弃妇诗”。《上山采蘼芜》当为这类诗的代表作品: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4] 这是一首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乐府民歌。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弃妇与故夫偶然相逢的情景。通过两人的简短对话,可以清楚地知道“她”是无辜的,可能是家长封建制的牺牲品。从故夫对弃妇的夸赞中,可见“她”是勤劳美丽的。女主人翁虽被弃但又恋旧,温顺而又责怪故夫,这种复杂的矛盾心理在诗歌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刻画,使“她”温柔多情而又内带刚强的美丽形象几乎可以呼之欲出了。这首诗情节别致、对话精彩的弃妇诗,它通过这对昔日夫妻的重逢对话,刻画出旧妇的美丽、善良和勤劳。而就是这样一个女子,终未逃脱被遗弃的命运。面对丈夫的喜新厌旧,她似乎只有忍气吞声:“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在乌云笼罩的封建社会,遭到遗弃后,旧妇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心情是多么的悲苦,我们可想而知。而与故夫再次重逢,她却是主动地“长跪问故夫”. 只是用委婉的语气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积愤, 并对故夫的喜新厌旧、无情寡义提出了责难,语气哀怨,令人不由生怜悯之情。但这使读者终觉有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她的责难似远不足以剜却旧妇以及读者的心头之恨。诚然,这暴露了旧妇性格软弱的一 面,但正是这貌似无力的反抗, 显示了这“痴情女子”对“负心汉”深切的爱。她不是不敢去为自己的命运抗争, 而是她太重感情了,尽管这份感情对她来说已毫无意义,所以她能包容故夫的一切过错,哪怕自己被遗弃。这也正是广大中国劳动妇女宽容大度、忠于爱情、坚贞不阿美德的深刻体现,而这一点也使她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白头吟》也是一首著名的弃妇诗: “皑如山上雪,蛟若云间月。 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止,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徒徒。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5] 《乐府解题》曰:古辞云:“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又云:“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始言良人有两意,故来与这相决绝。次日,言别于沟水之上,叙其本情。女子头脑清醒,遇事冷静,坚强地面对自己被弃的可悲命运,表现得非常有思想。她对待爱情是认真的、专一的,态度是慎重的、果断的。而在这种果断中又反映了她心态的复杂“躞蹀御沟上”。女主人公决绝刚劲、忠厚之至十分鲜明,慷慨之思也一目了然。女子的形象和性格在这首诗中也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在封建社会中,妇女不仅受到身体上的摧残,更遭受着心理上的折磨。她们像无根的稻草,时时都有被弃的可能。汉乐府民歌对弃妇形象的塑造更引起我们的同情和理解。如此诗中的女主人公的反抗不够强烈的话,从《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人公刘兰芝身上,我们不难深刻地感受到广大被压迫、被蹂躏的中国妇女与不公平命运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情形。此诗开篇就提到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5]这说明兰芝是一个心灵手巧、知书识礼的女子。“十七为君妇,心中常悲苦。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这又表明了兰芝的顾全大局,忠于爱情。进到婆家之后,兰芝又“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早起晚睡, 终日劳做,这又是多么的勤劳。即使“三日断五匹”,可还是“大人故嫌迟”。兰芝清醒地认识到:“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并不是兰芝笨拙和懒惰,而是她无法满足焦母对她无穷无尽的奴役的欲望。兰芝最终不堪忍受刚愎自用、专横霸道的焦母的迫害,毅然决然地自请“谴归”。在封建礼教和封建纲常森严的旧社会,这一举动无异于惊天霹雳,一般的人是没有如此勇气的。诗文正是由此歌颂了兰芝外柔内刚的美。兰芝不但富有聪颖勤劳的内在美,而且还富有外在的美。作者写兰芝临行前的“严装”;“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 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 。指如削葱根, 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极尽繁琐之笔。进行了精雕细琢的描绘,映衬出了兰芝的绝色美貌,进一步烘托出她勇敢、沉着和坚毅的反抗性格,与命运抗争的决绝态度,同时也流露出兰芝对丈夫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尔后,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 就象一张无形的吃人的大网,把原本已很悲惨、无助的兰芝进一步推向了死亡的深渊。刘母愚昧,刘兄趋炎附势、贪慕富贵,硬把兰芝许配给了“府君”,从而最终导致了刘兰芝和焦仲卿为维护爱情的尊严只得双双殉情。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婚姻悲剧揭示了封建社会伦理道德的落后性和残酷性。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与《上山采蘼峿》中男主人公不同的是,焦仲卿始终是忠于爱情,忠于兰芝的,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下,他的举动不免有些懦弱和迟缓。这也更映衬出了兰芝不向命运低头,敢于反抗的坚强意志。在悲剧色彩的情节发展过程中,兰芝忠于爱情,敢于向封建的传统世俗作斗争的高贵品质便随之跃然纸上。 然而,与上述民间乐府不同的是,文人乐府诗中很少出现那种自立、泼辣、爽朗,有《诗经》的精神的弃妇,恰恰相反 ,其中的许多弃妇有时只是一个符号化的象征,缺乏一种对悲惨命运的抗争精神。班捷妤的《团扇诗》(又名《怨歌行》)就是一首著名的文人乐府诗。 “新裂齐纨素, 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 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 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 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 恩情中道绝”。[7] 这首诗写于赵飞燕姐妹入宫她被汉成帝冷落之后,班婕妤是一个有见识,有德操的贤淑妇女,那里经得起互相谗构、嫉妒、排挤。陷害的折腾,为免今后的是是非非,她觉得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把自己置于王太后的羽翼之下,从此深宫寂寂,岁月悠悠。班婕妤悯繁华之不滋,藉秋扇以自伤,作了这首《团扇诗》。诗中,班婕妤把自己比作秋后的团扇,再也得不到汉成帝的轻怜蜜爱了。不久,赵飞燕被册封为皇后,赵合德也成了昭仪,然而这一切在班婕妤看来,似乎都与她毫无关联了,心如止水,形同槁木的她,除了陪侍王太后烧香礼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572b2c2bb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