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化婚姻社会学

时间:2022-04-08 04:29: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多样化婚姻社会学

一、用什么立场及视角:婚姻研究者的价值相涉〞相比于非主流的婚姻议题,那些符合主流标准的婚姻研究中研究者的立场与婚姻观往往更加隐蔽、更加想当然化,而且大局部研究价值中立〞的庇护下更容易给人以纯粹客观研究的错觉。果真如此吗?以最为权威的姻质量〞研究为例。研究者在界定方面明确指出:高质量的婚姻表现为当事人对配偶及其相互关系的高满意度,具有充分的感情和性的交流,夫妻冲突少及无离异意向〞,并从这个认识出发来设计测量指标。在模型检验之后得出研究结论:平等、和谐、相互尊重和信任依然是中国夫妻关系的主流……〞显然,在这个研究中,夫妻冲突以及离异意向是被作为负面因素被假定的,反之,充分的感情与性的交流是被作为正面因素出现的。该研究结论虽然是在数据的根底上得出的,而且研究者也考虑了诸多主客观因素,但是在研究中〔尤其是定量调查中〕,什么样的研究假设本身就已经透露出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关注点和世界观倾向,区别仅在于好的研究者在模型设计上考虑更多、更合理的因素,而且对其结论采取开放的态度,而差的研究者那么是千方百计玩数字游戏来印证自己的假设。这篇论文虽然属于较好的一类,但是这并不能使它防止从价值相涉〞的假设出发得到具有价值倾向的结论。再以姻匹配〞研究为例,不管是早期关注门当户对的先赋性因素〔家庭背景,典型如父亲职业〕还是越来越多研究关注自致性因素〔典型如个人教育婚姻匹配〞的分析框架中,其元假设其实是很明显的,那就是社会因素决定论〞,即便是涉及个体因素,也指向个体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而非主体意愿和主观能动性。尤其是,作为生活实体的婚姻中那些常见的复杂性、偶然性、变动性因素也都是不可见的。与此相类似,对于光棍〞、剩女〞等议题,除了个别剩女〞研究以外,人口学研究更加明显地仅仅从各类社会的焦虑〞〔从群体的健康到社会的稳定〕出发,而根本上不考虑主体自主性与相关人群的主体建构。更进一步看,婚姻在这里是作为人生必经之路来标准个体的,而焦虑〞那么是因为个体偏离了这种社会标准。研究者的婚姻观〞显露无遗:婚姻〞更加倾向于社会设置或者想象的社会事实,而不是个体的生活。换句话说,现有的婚姻研究大多存留着这样的痕迹:社会唯实论的范式压倒社会唯名论;工业化、现代化理论压倒后现代视角,理性压倒感性,婚姻的本质论压倒社会历史建构论及主体建构的视角。即使是那些研究不符合社会标准的、非主流的婚姻的论文,研究者们那种以法律与社会习俗的设置为本的立场与态度,比研究主流婚姻的文献反而更甚。比方很多研究者关注离婚,但是在白头偕老〞的婚姻想象之下,离婚总是与风险并提。再如,对于事实婚姻、非法婚姻的研究,虽然从多样化的角度扩宽了对于婚姻的想象域,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文本就不难发现,研究者的立场开始出现分歧。更多的研究者是以法律为框架、谴责式地论述这些婚姻的违法〞性,包括:早婚陋习〞、包办婚姻、重婚纳妾、近亲结婚、未被法律认可的私婚〔事实婚姻〕。尤其是事实婚姻,被认为会造成婚姻关系混乱、家庭不稳定、人口增长失控等弊端〞。只有少数研究者能够分析性地看待这些法律设置之外的事实婚姻形式,至少能够正视婚姻作为生活实体而产生的礼治秩序与民间习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某些社会学法学界学者对于同性婚姻、合同婚姻、形式婚姻及变性婚姻权利这些方面的讨论。2000年以来,社会科学CSSCI杂志发表了近50篇这一类主题的论文。其中较多的论述比拟宽泛地涉及同性恋婚姻权益的讨论,以及对于男同性恋人群的性伴侣状况的分析。比方有研究通过对男同性恋伴侣关系和家庭生活的具体实践的社会学


析,强调中国社会中的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正在转型,同性恋伴侣关系开始挣脱占据主导地位的异性恋亲属体系,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家庭生活模式。也有研究者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在中国的社会背景之下男同性恋群体开展出的三种特殊的婚姻形态:婚外有婚〞、两个儿子的婚姻〞、男同女同形式婚姻,并认为这是同性爱欲与异性恋一夫一妻制协调和接合的结果。个别研究者从女同性恋者所面临的婚姻压力和婚姻困境等现状出发进行分析,反思传统婚姻制度的局限性及其对同性恋伴侣关系的不兼容性。此外,法律界对于变性婚姻〞的讨论不乏正面、强调其自由与权利的宽容立场。以上这些研究从更为多样化的视角、更为宽容与尊重生活事实的立场出发,挑战了婚姻制度设置中的异性恋〞规定及婚姻主体男女二元性别的想象。二、用什么方法:婚姻研究的实证根底有研究者遗憾地指出,学术界对于复杂多样的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方法比拟简单〞,而且过度注重婚姻政策、法律等典章制度的定性研究,貌似对婚姻家庭问题进行整体研究,但根本停留在一般性描述、分析和评论上,忽略了人的主观性……〞除了广泛地缺乏实地调研的泛论特点,在婚姻的实证研究中,定量问卷调查是最主要的方法,其中除了个别变量考虑到主观因素〔比方对于婚姻满意度的个人主观评价〕,绝大局部社会学者对于婚姻质量、择偶标准、婚姻匹配、婚姻支付、离婚率等问题是以客观指标来测量的。人口学界那么更是盛行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来客观测量婚姻迁移、婚姻挤压与光棍问题等等。除了这些调查的质量本身之外,定量调查的实证主义与客观主义特点,使得婚姻的多样性、复杂性、婚姻主体的主观性及其对于婚姻的主体建构与感受都难以呈现。相比而言,民族学、人类学对于少数民族婚姻习俗与形式的研究〔比方走婚制〕更加细致和深入。个别社会学研究者也开始用个案研究的方法来探讨婚姻支付变迁与姻亲秩序、农村的招婿婚姻;用访谈的方法研究女性婚姻移民的生活经历;结合深度访谈与参与观察的方法来研究男同性恋的伴侣关系与婚姻实践、婚外包养关系中双方〔尤其是被包养的女方〕的生活实践与情感、相亲市场中新出现的白发相亲的现象,用网络文本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女同性恋婚姻困境。相比于定量调查,这些研究方法更加贴近生活与具有情感性的人〞。当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冲突,仅仅在婚姻研究这一个专门领域中是难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所要研究的,毕竟是千姿百态的个人出于丰富多彩的需要而构建出来的婚姻生活实践,不是说问卷调查不可以用,而是需要我们努力地把五彩缤纷的婚姻主体性和能动性,尽可能多地纳入进来。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婚姻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才恰恰更加可能以此为突破口,长驱直入研究方法的纵深。三、迈向多样化婚姻〞的研究综上所述,现有的婚姻研究所表达出来的研究范式,偏向法律制度设置之下的婚姻想象,也偏向〔生理上〕一男一女在法律认可〔最好也得到社会认可〕前提下尽可能白头偕老的异性恋的婚姻立场,还偏向实证主义视角下的定量方法。虽然有个别研究在主题方面超出了制度标准,但在立场上对这些非法或偏离社会主流标准的婚姻形式仍然是持否认或者警惕态度的。能够正视婚姻作为生活实体、主体建构、个体之间复杂多变的结合方式的研究非常有限。相应的,更加适用于研究新兴的、复杂动态的、贴近主体生活的、具有情感的、更加性〞感的婚姻现象的定性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非常有限的。其结果是,尽管成果多多,但是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下,我们对于婚姻〞其实真的知之甚少。因此,笔者希望藉此在研究层面提出多样化婚姻〞的理念。它主要包括以下三点。第一,研究主题更加多样、态度更加宽容、方法更加多元;尤其是要超越客观测量、定量调查一统学界的局面,去挖掘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与多样性。第二,不仅仅关注制度层面的婚姻设置,更强调作为生活实体的婚姻形式,强调婚姻主体的界


定与情感感受。同时强调生活实体与制度标准之间的互动及张力。第三,更具有挑战主流标准、挑战常态〞的批判性视角。被称为婚姻〞的生活实体可能超越异性恋,可能超越一夫一妻,可能超越二元性别对立;可能是短暂的;人们结婚的理由更可以是多样化的、仅仅由结婚主体之间商定的;人们也可以不选择婚姻而生活。多样化婚姻的研究首先关注的是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主流的法律道德标准。四、结语在这种认识下,我们会更经常地反思:婚姻是什么?人们为什么、为了谁而结婚?如何自行解决相应的一系列问题?现有的异性恋婚姻制度是如何被建构的?对什么人具有什么样的合法性或非法性?研究者又是如何参与了这种建构?也只有在这种认识与反思下,婚姻研究才会更具有人文关心,更加贴近生活现实,也更具有社会学的想象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42e9084493daef5ef7ba0d4a7302768f996f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