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

时间:2023-10-06 04:24:18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

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

中国是诗的国度,也是散文的国度。散文一直与诗歌的发展并行不悖,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魅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游记散文的写作特点,欢迎阅读参考!

一、一种表达――描写

任何一篇山水游记,都离不开对某一风景多角度的描写,山水游记得告诉读者是怎样的山水,这是一切抒情的前提,而要告诉读者就必须借助于形象化的描写,且描写越生动、形象,越能激发读者对某一风景的赞美与向往之情。

如苏轼在《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情是愉悦、畅快的。面对着长江美景,诗人不禁吟诵起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月亮慢慢地升起,月光洒在江面之上。这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苏轼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苏轼以风清、月明、露白、水渺、舟荡,为我们绘制出一幅美妙恬静的“秋江月夜图”。作者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将景色迷人的赤壁展现于我们面前,让我们对这样的美景满怀憧憬,唤起了我们的美感享受。

再如,我们熟知的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是一篇精致的写景状物的山水游记,文章首先交代小石潭的位置及周围景物,接着分层描写了潭水、潭石、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且以水、石、鱼为描写元素,搭建出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在给人一种幽深冷寂的感觉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内心凄怆的感受。

二、层次安排――移步换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会采用“移步换景”,也即作者的视点(立足点及观察点)不固定,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变化,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出来。视点和要叙述、说明的对象都在移换。


如朱熹别有情趣的《百丈山记》就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第一段从“登百丈山三里许”直接写起,简述登山过程。“循磴而东,既得小涧”,“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第二段依次介绍山前、山后的诸景点,循水游览:小涧→石梁→山门→石池→石梁→石梯→小庵→老屋→西阁。重点突出了涧水之美。“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台东径断……”第三段作者以缺口中遥望远山这一视角,以一峰挺拔高出和群山逶迤而去为背景,以傍晚和清晨两个不同时间的景物为描写重点,渲染了百丈山壮美的特征。作者移步换景,逐一介绍百丈山的奇险、幽静等特点,从而引导人们去游览百丈山的胜景。

三、一个手法――联想

山水游记真正的写作目的一般不是仅仅告诉读者看到了什么。写什么,作者是有讲究的。因为纯写景的文章很少,绝大多数文章是融合作者思想情感的。在这样的创作目的下,作者需要联想的介入,通过联想,文章达到了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相融的境界,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如柳宗元的《小石城山记》,小石城山地处僻野,很少有人涉足,小石城山虽有奇石异景却不被人们知晓,埋没于荒野,虽曰美丽,却凄清无人赏识,自然拨动了作者的心弦。于是,作者由奇石的命运联想到被贬谪到永州多年的自己,虽有济世安邦之才,然而横遭放逐,谪居荒蛮,壮志难酬。作者不说借奇石以x慰,却说奇石是造物者安排在这里以抚慰那些贬逐到此的贤人凄怆的心灵,不说自己被贬逐到这荒蛮之地的寂寞,却流露出以自然之石为伴来遣怀,自然就流露出同为天涯沦落人、同病相怜、孤芳自赏的痛楚愤懑之情。作者表面上是说对造物者不满,而字里行间却饱含着对当时统治者昏聩不明的强烈讥刺,更表达了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四、一类思路――由事及理

文人缘何喜欢山水,尤其是魏晋时代的文人,往往纵浪山水,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5887791d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