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4.15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如何理解? 【原文】里仁4.15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竹注】一、参:读音同“森”,曾参(前505-前436),鲁国人,孔子弟子,小孔子46岁。二、吾道:我推行的人道。三、一以贯之:一个根本贯通统摄全部。四、唯:与内心相契的肯定回答,是。五、门人:孔子的其他学生,即曾子的同学。六、忠恕:做人处世的原则,引用朱熹的解释“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筱译】孔子说:“参呀,我推行的人道是由一个根本统摄起来的。”曾子恭敬地说:“是的”。孔子出去后,同学们问曾子说:“老师说的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推行的人道,关键在忠恕二字罢了。” 【帆论】孔子弟子众多,先进的弟子中最能了解孔子之道的属颜回,后进的弟子中最能直契孔子心传的首推曾参。所以,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的反应是脱口而出地回答“是”,这不是敷衍式的傻点头,由后一句可知,他是经过深度思考后的认同。老师走后,同学们一头雾水,不明白夫子所指。曾子解同学之惑,夫子之道的玄机在于忠恕两字,可谓一语中的。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句话难以理解,千百年来聚讼纷纭。“道”怎么解释?“一”怎么解释?“贯”怎么解释?三个问题。关于“道”指什么?第一种解释,道指学说、主张、思想;第二种解释为行为、准则、实践。第三种解释为思想加行为。我看了很多名家版本的《论语》,在这个地方的解释互相抄袭,后出的抄袭前人是惯用手法。第一种解释属普通水平,第二种解释略高一筹,第三种较为高明。但是在我看来,都没有理解到本质。本质往往最为简单,孔子一生孜孜于人道秩序的重构,吾道,就是其推行的人道。关于“一”指什么?有博学之士立刻想到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的哲学思维链,更延伸到孟子“定于一”的政治思想,再远一点到许慎《说文解字》中的“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以复杂解释复杂,我是越看越糊涂,简单地回到自己的思考中,“一”就是一个根本性的事物或东西。世间万事万物纷繁复杂,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挽住了根本性的总绳,复杂就迎刃而解。关于“贯”的理解,有三种解释较为普遍,一是贯彻,二是贯通,三是统贯。王弼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既要会,又要统。选择统贯的解释为至当。统贯包含了贯通,散乱的珍珠,需要一根项链串联起来才能成为美丽与人媲美。孔子说“我推行的人道是由一个根本统摄起来的”。人道的总绳就是一个字“仁”,他说的“一”指的就是这。曾子心领神会,门人不解,有人说这个门人指曾子的学生。孔子大曾子46岁,去世时曾子才26岁,这次对话时的年龄更小,如此年轻的时候,曾子能不能带弟子?孔子收徒是30岁左右,曾子会更早到26岁之前若干年?即便曾子早收徒,那么孔子会专门到曾子的课堂上去讲一句“参呀,我的道一以贯之”的话就走了?再问下去简直荒谬。曾子将孔子说的“一”分解为忠与恕两个方面,一而二,二而一,还是根本“仁”。月印万川,道证众心。仁是一轮明月,照映万口泉眼,人在大地之上,看到如此诗意美景,内心觉悟与万千人同,这就是生命的真实自觉,孔子用“仁”表述人内心的共通性。仁是大同,分解到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群之中有不同的表述,身、家、国、天下,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忠、信、孝、悌、礼、义、廉、耻等都有“仁”,人道的总体可以归纳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自己,一个是他人。自己要怎么做?别人要怎么做?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就是满足了人道的所有。曾子道出“忠恕”二字,朱熹妙解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立足点在“己”上,表达了孔子推行人道的第一支点,就是“自己”,用自己的真实体验去推己及人。先把自己安顿好,先“老吾老”然后去“以及人之老”,满足人性里的自私,是做大事情的根本动因。用析字法解释忠与恕:忠,中心,正中自己的内心,真诚对待自己,不要自欺,而后不要欺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ba1786fe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