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孔子仁的思想 1、“仁”的价值内涵。从《论语》中孔子论“仁”来看,其价值内涵主要指“仁”的情感性、自得性而言。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 2、看待“仁”的态度。孔子主张任何人都必须存有一种为“仁”的心愿,必须诚心诚意去求“仁”,如果这样搞了,那么就可以获得“仁”。 达到“仁”的境界的根源在于自己如何去做,而不是由他人来推动,只有主体自己的主动追求,才有可能达到“仁”的理想境界。 3、“仁”的课堂教学价值。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备很强的实践性特征,他把高度关注的焦点投向社会,投向现实,时刻高度关注现实生活中如何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孔子关于“仁”的学说不是纯粹思辨性的形而上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结合具体行为方式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4、“仁”的整体表现方式。以灵秀谦逊的胸怀去爱惜民众就是“仁”的一种整体表现方式,即为“公心众而亲仁。”这首先就是自我心智上的一种升华,就是自我精神状况的内在充分反映。 “仁”作为价值主体内在精神状态的反映,是实现理想人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仁者,爱人。 传统中国是低流动性、高密度的熟人社会,所以论语讲的就是这种社会下最核心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的社会,由于密度太高,人际之间的距离太将近了,所以我们没那个思索天如何、地如何的空间,所以我们中国人的核心问题就是我们过的如何,就是我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是精耕农业,所以我们想过的好,那就是勤劳、就是积极进取,而我们又处在季风性气候带上,水旱灾频仍,所以我们讲自强、讲互助、讲人定胜天、讲坚持不懈、讲天道远人道迩、讲敬鬼神而远之,最终发展出来的就是经验主义的实用理性。 由于我们父祖聚族而居,所以我们谈宽慰、谈恭敬、谈感同身受、谈与人为善。 这些就是我们这个文明、我们这片土地的本土意识形态,也自然就是仁的基础,夫子将其整理升华,即从熟人间亲密的情感出发,强调与人为善、积极进取、坚持不懈、理性平和,以情为动力,担负起家国责任;以理性为约束,克己复礼归于仁。 通过培育亲朋之间的情分,通过君子良苦用心、教化去导民善行以创建起至一个保守的、温暖的、富饶的、相互扶植的小共同体,礼乐埃皮纳勒区外、仁义约于心,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其乐融融,Montoire大同。 所以呢,什么是仁?!仁首先是我们对亲朋友邻朴素的情感,受此情的激励,而愿意担负起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愿意将自己的友善向这些人投射,这就是仁之端: 因此不舍之情,乃有忘之责也 但情有私,所以仁被开启后,就要通过学习反省,提升我们的理性认识水平,最终以理性来克制与约束住我们过于泛滥的情与欲望,但克制总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所以儒学强调转化,即承认我们合理的欲望,而通过君子垂范的学习反省将我们过分的欲望导向家国责任,以这个努力奋斗过程中的欣慰感来抚慰自己。也就是说,儒学是将个人的抚慰超越通过积极进取与人为善来和家国前途民众福祉做了一个结合,自然有更强烈的道德情感上的回馈。 所以套用现代的语言,仁就是以情为动力、以理性约束性欲、以家国责任为价值目标去同时实现自我的打破。吾谓之: 走正道,做好人,成人者终成己也 仁就是孔子的一种道德崇尚,由孝、悌、忠、信、礼、义、廉、奸等道德标准共同组成,其终极形态为“大同世界”, 就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和睦协作、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孔子这样描述仁:“克己复礼”和“爱人”。(两者皆出自(《论语·颜渊》,位置分别为12.1和12.22 ) “克己复礼”就是胁迫自己遵从各种礼法,这就是仁的内在修练方法。 “爱人”是跟所有人都能和睦相处,相敬相爱,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因为遵从各种礼法,所以整体表现得彬彬有礼、刚强慈祥,能跟所有人和睦相处、相敬相快乐。当所有人都拒绝接受了儒学的教化,并且都达至自觉遵从各种礼法的境界,那么世界大同就同时实现了。不过这显著就是一种理想,近乎于永远不可能将同时实现。 所以儒家的仁,永远都是在路上,只能努力去践行,尽量去接近。孔子在另一部儒学经典《中庸》提到:“力行近于仁”,就是这个意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9dee3e28ac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