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中班教育随笔 人之初,春和景明。关于万物之始,我们总是心存浪漫。人之性,对一切初生的生命总是怀以最美好的希冀,我们期盼辛勤浇灌的幼苗能长成参天良木,我们期待悉心呵护的花蕾能绽放出妍丽的华彩,我们更期许耗尽心血去培养的孩子能成长为温暖良善且有价值的人。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认为:幼儿的灵魂如同白板,其心智处于真空状态,予以怎样的颜色,便会呈现出怎样的色彩。在人的灵魂奠基之初,如何塑造才能给予我们的孩子一个真诚善良的底色?诗歌无疑是最好的桥梁,它用文字打开了情感的密码,填补了稚嫩生命的空洞。雪莱说:“诗是最快乐最良善的心灵中最快乐最良善的瞬间记录,诗是真与美的结合。”诗歌可能不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甚至不能帮我们考一个好大学,找一份好工作,但是诗歌可以改变一个人,学了诗歌的孩子不会去砸玻璃。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韵体作品的统称,幼儿诗歌则是诗歌的一个分支,它将幼儿作为欣赏对象,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其范围包括儿歌、幼儿诗、浅显易懂的古诗及散文等,绕口令和谜语属于儿歌的附类,具有主题单纯,内容简短浅显,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朗诵、记忆和表达情感等特点。幼儿诗歌与儿童诗歌并无明显的界定,只是幼儿诗歌的受众主体更加低龄化,内容更加浅显。 幼儿诗歌所包含的种类颇多,有轻快欢快的儿歌,优美生动的散文诗,回味隽永的古诗,充满天马行空想象的幼儿诗,还有奇巧有趣的谜语、绕口令等等。其中包罗万象的知识,蕴含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正如台湾作家林海音所言:“我的幼年时代是在母亲和祖母的儿歌声中长大的。儿歌中有语文的学习,常识的增进,性情的陶冶,道德的灌输。中国诗歌就是一部中国儿童语言学,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伦理学。”因而,被诗歌滋养长大的孩子,他得到的不仅仅是诗情文才,还有受用一生的良多益处。 陆机在《文赋》中说“瞻万物而思纷”,即看见万物形态便会自然而然地引起内心情绪的纷纭感动。那么写诗也是如此,看见什么,就写什么,有什么感受,就抒发什么。比如某5岁幼儿在犯错误惹妈妈生气后,写下了“妈妈生气时/皱紧了眉头/最深的皱纹/是一个“儿”字/似乎在提醒自己/下手轻一点……”其中,天真的想法,稚嫩的笔触真是让人忍俊不禁,但的确从幼儿的角度写出了母亲的“怒气”和慈爱,还有孩子怕被打疼的瑟缩。所以我们的孩子会写诗,而且写得很好,并不难。 在幼儿学习诗歌时,教师可以在幼儿理解记忆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进行诗歌的仿编和创编。对于小班幼儿以仿编为主,让幼儿说出来即可,主要是开拓孩子的想象力。对于中班、大班幼儿可以慢慢增加创编的要求。比如春天学习了与“春”有关的诗歌,便可以以此为题,让幼儿发挥想象,利用周末去大自然中观察春天,写几行小诗表达自己眼中的春天。比如某5岁幼儿在游览春天的小区后所写的《聪明的花都会按时开放》“迎春花不会忘记开花的/柳条不会忘记发芽的/燕子不会忘记回家的/三月里/我出门的时候/小区里迎接我的/还有桃花、杏花、李花/杜鹃花/还有玉兰花/它们都是聪明的花/聪明的花都会按时开放”。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6ea7022de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