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白露节气的习俗和来历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Word文档 2021白露节气的习俗和来历 白露表示的意思是天气已经转凉,而在早晨时分会觉察地面和叶子上有着许多露珠,这是由于因为夜晚的水汽凝聚在上面,那么白露的风俗是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2021白露节气的风俗和来历是什么,欢迎大家查阅! 白露节气的风俗 白露传统风俗1、吃鳗鱼。 这个节气起,老苏州会吃些石榴、白果、梨等,以此养阴润肺;还会吃些鳗鱼(鳗鲡),这时鳗鱼最为肥美,是品尝的最正确时节,因此苏州有“白露鳗鲡霜降蟹”之说。在瓯江口外的洞头岛,按例要吃鲜鳗鱼熬白萝卜,鳗鱼养分丰富,而白萝卜有“消谷和中,去邪热气”的作用,二者同煮,相得益彰。 白露传统风俗2、推燕车。 在山东省郯城县民间有“白露到,娃娃推着燕车跑”的传统风俗,家家制作能发出悦耳声响的小燕车,孩子们推着燕车跑步御寒,可增添体质。 白露传统风俗3、吃龙眼。 福州有“白露必吃龙眼”风俗。龙眼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等多种成效,而且白露之前的龙眼个大味甜口感好,所以白露吃龙眼是再好不过的了。吃龙眼最好剥壳后浸泡在煮好的稀粥或米汤内,早餐时吃,健脾,补充水分,不易上火。 白露传统风俗4、白露节。 温州等地有过白露节的风俗。人们于此日采集“十样白”,以煨乌骨白毛鸡(或鸭子)滋补身体。这“十样白”是10种带“白”字的草药,如白木槿、白毛苦等。 白露传统风俗5、祭禹王香会。 每年白露时节,太湖人都要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在祭禹王的同时,还祭土地神、花神、蚕花姑娘、姜太公等。其间,《打渔杀家》是必演的一台戏,寄予人们对奇妙生活的祈盼。 白露传统风俗6、吃番薯。 在文成,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全年吃番薯丝和番薯丝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中医学认为,红薯味甘性平,补脾益气。《本草纲目》记载,红薯有“补虚乏、益气力、健胃、强肾阴的成效”,使人“长寿少疾”。 白露传统风俗7、白露茶。 白露后秋分前采摘的茶叶叫白露茶。老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白露前后正是茶树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一种独特甘醇清香味。白露茶截取的是天地由暖变凉阶段的自然力量。 白露传统风俗8、喝白露酒。 苏南和浙江有自酿白露酒的风俗,白露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略带甜味,用以待客,又称“白露米酒”。这种酒温中含热,有利于寒气的散发。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月,南京城里酒店里还有零拷的白露米酒,后来慢慢消失。 白露节气的由来 每年9月8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转变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 1 / 2 Word文档 白露节气特点 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早晨时分觉察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聚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进入“白露”, 2021白露节气的风俗和来历 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2、八月十五雁门开,雁儿头上带霜来”。霜冻是由于冷空气的入侵,日平均气温在0℃以上,地表温度骤降到0℃以下,农作物细胞之间的水分结冰,并不断吸收细胞内部的水分,形成细胞脱水,导致农作物枯萎或死亡的灾难。有时虽然植物外表没有白霜,但由于地表温度在0℃以下,农作物照旧受到冻害,称作黑霜,也是霜冻的一种类型。 3、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当然,秋冻并非人人皆宜。如糖尿病患者局部供血较差,假如血管一下子受到冷空气刺激,很简洁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削减,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再加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常常伴发,冷空气刺激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导致心梗等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秋冻。除此之外,像体质较弱的老人和儿童、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哮喘病患者和关节炎患者都不适合“秋冻”。 4、早晚温差大就应当准时添加衣被,否则,极简洁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简洁诱发或加重病情。肚脐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没有脂肪组织,但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和神经丛,对外部刺激敏感。若防护不当,晚上睡觉暴露腹部或爱美穿露脐装,寒气极易通过肚脐侵入人体。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3862ccd2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