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伦理

时间:2023-03-13 21:29:11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图像伦理

O8广告 贾楠 2008404018

摘要:

我国的媒体隔三差五的以同情呼吁社会救援的名义,刊登各种畸形病态人员的照片。琳琅满目的图片,花样繁多的影像展示在我们面前,向我们诉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这些图片,影像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这些故事的证明,证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

相对图像制作、传播者而言,图像的接受者处在被动的地位,且极有可能被图像在隐藏中施以暴力,如此图像的硬软暴力还少吗?因此,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下图片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视觉欲望包括“看”与“被看”的欲望。但是,人的欲望并非都是合理的,这正如为什么色情暴力的图像泛滥是因为存在看的需求一样,为什么众多的广告创意久久徘徊在性暗示中。



关键词:畸形 暴力 性暗示 广告 图像伦理 自觉

我国的媒体隔三差五的以同情呼吁社会救援的名义,刊登各种畸形病态人员的照片。例如20061129 新京报 A4版新闻 《女孩面生巨瘤,母女沿街乞讨》配发了一张生病女孩的正面照片,十分恐怖;A10版还有一张男婴脑后巨大囊肿的照片。可以说,

随着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视觉的盛宴。琳琅满目的图片,花样繁多的影像展示在我们面前,向我们诉说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而这些图片,影像自然而然的就成了这些故事的证明,证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那些让人心情愉悦、相信世界是美好的图片开始慢慢的失去重要位置,残忍的、血腥的、恐怖的、冷漠的图片开始大量侵占电视,报纸,网络,杂志等等各种传播媒介的重点版面。时不时的就能看见报纸版面中间赫然一张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或者是惨不忍睹的。人们经验性地以为图像比文字可信,特别是摄影技术发明以来的图片、影像似乎极为客观真实。

然而影视作品的制作,个性化、随意化的倾向正在愈加明显。相对图像制作、传播者而言,图像的接受者处在被动的地位,且极有可能被图像在隐藏中施以暴力,如此图像的硬软暴力还少吗?将生活中的细微污点放大,取代了生活本身,图像制作、传播者们以秽为甘,逐腥逐臭,还要人们同享此味。性欲的张扬、暴力的展示、奢华的追逐、堕落的宣扬,迎合了少数人趣味嗜好,却污秽了多数人视界与心地,也毒害了成长中不辨美丑的青少年。至于有一定导向性的广告、宣传类图像,对他人理念与行为方式的劝诫、诱导与驾驭,是在预先的策划中。关于暴力画面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著名的研究室:时任美国公共卫生署署长的威廉斯托特所主持的电视与社会行为研究小组在1972年所提出的研究报告。结论认为,观看暴力镜头的电视节目,与实际生活情景中表现攻击性行为有很大的关联性。电视新闻所呈现的真实暴力比电视剧中的玻璃,对未成年人产生的影响可能更大。儿童1岁以前就会对电视发生兴趣,在电视业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儿童从三岁起平均每天看2~3消失电视。孩子进入青春期后,模仿性强,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标新立异,具有反叛精神。此时的未成年人心理生理处于剧烈的变化中,此时他们的“自我防御功能”很弱,容易相信媒体提供的外界信息,常常对电视里所说的事情深信不疑。在这种情况下,暴力的画面就显的尤为危险。

如果说伦理表现为维护人类生存与健康发展的基本准则,那么,图片就是力求创建一个健康的视觉生态环境,但是,今天的图像霸权,图像话语的失实与误导等现象透视出


图片的伦理问题。产生图片的伦理问题的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范式的消遣娱乐化

2004年《国际广告》杂志刊登了一则名为“龙篇”的立邦漆广告作品。画面上一个中国古典式的亭子,亭子的两根立柱各盘着一条龙,未涂抹立邦漆的立柱龙紧紧攀附在柱子上,而涂上立邦漆的立柱色彩鲜亮,龙却跌落到地上。引发社会舆论的一片谴责。这些拿传统文化开涮,所造成恶劣的后果和传播失败并非是创作者的本意,但却恰恰事与愿违,其原因与今天视觉设计整体的非理性造成的消遣化、娱乐化的创作范式息息相关。当视觉设计产业化后,满足视觉消费便成为设计的目标指向,而消遣性和娱乐性正是今天消费文化的表征,为了刺激消费,设计往往借助所谓的“策划”“创意”炮制出惊世骇俗的视觉形象以吸引眼球,因此,设计更多关注的是形象是否够刺激有噱头,而忽视了传播的本质意义,当这种创作范式发展到对生物性和感性的过分倚重时,感性与理性的失衡必然导致伦理的偏差,遭受道义的谴责。

2.视觉欲望的无限量放大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D0%D4%B0%B5%CA%BE%B5%C4%B9%E3%B8%E6%CD%BC%C6%AC&in=27072&cl=2&cm=1&sc=0&lm=-1&pn=27&rn=1&di=4218748065&ln=337&fr=&ic=0&s=0&se=1以这张图片为例,图片中的女人赤裸着上身,胸部摆放着男士专用香水。这是一种明显的利用男人的视觉欲望来吸引眼球的方法。视觉欲望包括“看”与“被看”的欲望。大凡是人都有视觉需求,无论从神经心理学还是从文化社会学层面上都说明视觉需求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任何事物,亦即都有达到成其为这一事物的“度”(即伦理)可谓“过犹不及” “过”“不及”都是不恰当的。如今大量充斥在图像中的广告与品牌宣传还在塑造着一种浅在的消费欲-——另一种被看的欲望(强烈的展示身份、地位的欲望),这种欲望的膨胀必然造成攀比和追求奢侈生活方式的盛行。所以说,图景时代,视觉设计激发了人的视觉欲望,而急剧膨胀的视觉欲望又反过来加剧了视觉设计的无节制、非理性,导致主体人格结构的失衡,造成本能欲望不断扩大的趋势。

这就要求图像的制造者、传播者充分认识到,在公共媒体中出现的图像具有价值放大器的效用。因而对制造、传播的图像必须有理性的认知,承担相应责任,不能以自我好恶、利益为务,而是要考量它的社会价值,这是图像伦理的边限。

对于图像的受众而言,须清醒地认识到媒体图像背后制作、传播者的选择与主导,应该深入的理解,探知隐藏在图像之外的话语背景与因果逻辑。自己应有的立场与是非判断力不能放弃,对媒体中各色的图像时常做伦理性思考。

当然,信息时代的图像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视觉享受,生活、学习、工作因此便利舒适且乐趣无限。但是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为保证社会效益的最大最优,制作、传播、欣赏高科技带来的精美图像时,图像伦理意识不该可有可无,而应成为人们的自为自觉。

注释:

孟建主编:《图像时代:视觉文化传播的理论诠释》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0,210,60页。 周宪:《视觉文化与现代性》,载《文化研究》第一辑,转引自Mark Poster,ed.,Jean Baudrillard:Selected Writings,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145. 周宪:《反抗人为的视觉暴力》,载《文艺研究》2000 5期。

《开启智慧之门的一把钥匙—“度”的哲学思考与社会发展研讨会综述》《人民论坛》2004年第三期。

2006121日青岛日报 孙克诚《信息时代的图像伦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45fc1455270722192ef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