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故事】邴原泣学 邴原泣学 【原文】 邴原少孤①,数岁时,过书舍而泣②。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③,有亲也④。一则愿其不孤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⑥,故泣耳。”师恻然曰⑦:“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⑧。”师曰:“童子苟有志⑨,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选自李贽《初潭集》) 【注释】 ①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虚(今山东临朐)人,东汉时人。年轻时与平原华歆、北海管宁同游,合称“一龙”,华歆为“龙头”,管宁为“龙尾”,邴原为“龙腹”。孤:从小失去父亲。②书舍:私塾。③得学者:能够得到学习机会的人。④亲:这里指父母。⑤愿:羡慕。⑥中心:内心。⑦恻然:怜悯同情的样子。⑧资:学费。⑨苟:如果。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能够学习读书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只要你有志向读书,我一定帮助你,不收你的钱。”于是邴原就进了学堂。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学习札记】 我们学过《管宁割席》的故事,说到管宁、华歆一起读书的事情。邴原和管宁是同乡,和华歆也是好朋友。《三国志·魏书》裴松之注引《魏略》云:“华歆、邴原、管宁三人为友,号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由此可见三人的才学和关系。《三国志·魏书》中也说到这件事:“(邴)原十一而丧父,家贫,早孤。邻有书舍,原过其旁而泣。师问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恻然而为涕零也。’师亦哀原之言而为之泣曰:‘欲书可耳!’答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资也。’於是遂就书。” 邴原泣学,说的是邴原小时候求学的事情。故事首先交代了邴原小时候的家境,他11岁时,父亲死了,家庭贫困。这是他无法读书的原因。他没有条件读书,又想读书,因此在经过书舍(这里指私塾)时就忍不住哭了起来。于是引出私塾老师和他的对话,老师问他:“为什么这样伤心?”邴原说:“失去父亲的人容易伤心,没有钱财的人容易哀叹。那些读书的孩子,必定都是有父亲或兄长的。我一是羡慕他们有亲人关怀,一是他们能有书读,内心感伤就不由自主的哭了起来。”邴原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老师,他既是“孤者”(古代无父称为孤),又是“贫者”,诉说中既有失去亲人的伤感,也有没有钱财的无奈,但是却有着对读书的渴望。老师也被他打动了,说:“只要你有这个志向,我就不收你学费了。”最后免费让他读书,其原因与其说是同情邴原的遭遇,毋宁说是因为邴原求学的强烈愿望。 这段选文,虽简短,但是完整地叙述了邴原泣学的过程。其中“十一”(即“十一岁”)是最重要的因素。它表示邴原还很小,就遭遇了如此巨大的不幸,他不仅失去了亲人的关爱,也是去了经济的支撑。这两点也是邴原答话的基本内容。老师和邴原的对话是这篇短文的核心部分,邴原答话的特点在于以情感人。读书,在当时只是关系到是否有钱。邴原因为父亲去世,家中陷入贫困,因见其他孩子读书而联想到亲情,这是一个方面;家庭贫困也可以就不读书,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很普遍的现象,但是邴原又想读书,因自己无法读书而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78d57c2fb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