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 梯形(一) 1、知道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的有关概念;能说出并证明等腰梯形的两个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知识与技能 2、会运用梯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性质、概念的过程,发展学生学习数学中的转换、化归思维方法,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梯形中应用。 增强主动探索意识,发展合情推理思维,体会逻辑思维训练在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难点 等腰梯形的性质及其应用. 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及梯形有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过程 备 注 教学设计 与 师生互动 第一步:复习引导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边 角 对角线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第二步:课堂引入 1.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教材P117中的观察)右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画一画:在下列所给图中的每个三角形中画一条线段, 【思考】(1)怎样画才能得到一个梯形? (2)在哪些三角形中,能够得到一个等腰梯形? 梯形 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强调:①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区别和联系;②上、下底的概念是由底的长短来定义的,而并不是指位置来说的.) (1)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 底: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底。(较短的底叫做上底,较长的底叫做下底) 腰:不平行的一组对边叫做梯形的腰。 高:两底间的距离叫做梯形的高。 直角梯形:一腰垂直于底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3.做—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 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问题二】 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上下底的中点连线是对称轴.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 ③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解决梯形问题常用的方法: (1)“平移腰”:把梯形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图1); (2)“作高”:使两腰在两个直角三角形中(图2); (3)“平移对角线”:使两条对角线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图3); (4)“延腰”:构造具有公共角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图4); (5)“等积变形”,连结梯形上底一端点和另一腰中点,并延长与下底延长线交于一点,构成三角形(图5). 图1 图2 图3 图4 图5 综上所述: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就是通过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把梯形问题转化为已经熟悉的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问题来解决. 第三步;应用举例: 例1(教材P118的例1)略. (延长两腰 梯形辅助线添加方法三) 例2(补充)如图,梯形ABCD中,AD∥BC, ∠B=70°,∠C=40°,AD=6cm,BC=15cm. 求CD的长. 分析:设法把已知中所给的条件都移到一个三角形中,便可以解决问题.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A作AE∥DC交BC于E,因此四边形AECD是平行四边形,由已知又可以得到△ABE是等腰三角形(EA=EB),因此CD=EA=EB=BC—EC=BC—AD=9cm. 解(略). 例3 (补充)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D=90°,∠CAB=∠ABC, BE⊥AC于E.求证:BE=CD. 分析:要证BE=CD,需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其方法是:平移一腰,过点D作DF∥AB交BC于F,因此四边形ABFD是平行四边形,则DF=AB,由已知可导出∠DFC=∠BAE,因此Rt△ABE≌Rt△FDC(AAS),故可得出BE=CD. 证明(略) 另证:如图,根据题意可构造等腰梯形ABFD,证明△ABE≌△FDC即可. 例4:求证: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已知: 求证: 例5:如图4.9-4,梯形ABCD中,AD∥BC,∠B=70°,∠C=40°,AD=6cm,BC=15cm,求CD的长。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871c2ff51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