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读后感

时间:2022-12-24 23:36: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育随笔

读后感

刚刚听到这个书名的时候,我在想:很霸气的书名!但是,华应龙老师的名字早就如雷贯耳,他早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数学教育大师了。一拿到这本书,就被封面上写着这样一段话吸引:“教育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将教育比作“农民种地”,怀着对这一本书的好奇,我仔细的阅读了这一本书。

这本书分为六个部分:课前慎思;课中求索;课后反思;听课随想;评课心语;生活感悟。每个章节,每 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过多的修饰,犹如华老师就坐在我的对面,跟我徐徐讲述他的教书育人故事,亲切自然,娓娓动听。就像话家常。你只要看看那些文章的名字就会感觉有无穷的吸引力:有的是用学生的话做题目“我多想把老师变成一只 .. .. ..”“华老师,您误导”、“下课啦”等等;有的使用老师无意间的一句话做题目“老师们都没有注意到哦”“从来如此,便对么?”更多的是华老师从每节课里的领悟“会飞的课堂”、“教具掉下来以后” .. .. ..里面不仅仅有我们需要关注的细节,也有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华老师以其精美的语言、博学的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精美的案例,褒中又引发另一种反思,这正是我们很多老师缺乏的反思。一种对细节无比重视的反思,一种好中求精的钻研态度,一种变平视为仰视,以学生为师的教学理念。这本书生动艺术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学生活中的数学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途径,为学生 提供了大量的观察、猜测、思考、操作、验证、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探索感知,特别重要的是,华老师的每一节课、每一 篇文章都体现出他对学生的人性的尊重、对数学教学的尊重。

“心灵的蹲下”,这是华老师与拉近学生距离的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都应该努力使自己具备“儿童心灵”,用“儿童的大脑”去思考,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待,用“儿童的情感”去体验,用“儿童的兴趣”去爱好反思自己的教学,总想蹲下来,但真正蹲下来的只是身子而不是心灵,以“浪费时间”的眼光去催促孩子们掌握新知识,却没有从孩子的发展水平去体谅,去引导他们,去开发他们从兴趣去学习新知识,造成孩子们的厌学情绪,在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成功,我们喜欢把责任推到孩子们的身上,却忘记我们自身的问题。因此,我现在每天都问自己:你的心灵真正的蹲下来和孩子一起学习了吗?及时的反思,认真的反思,注重心里的真实感受。

“细节成就完美”通过一个案例告诉我们,课堂上的一个个细节,见理念、见价值见功力、见境界、见文化、见魅力 .. ..完美细节乃统一,细节本是人格见。若求课上细节美,自当课下多修炼。华老师就是这样注重细节,处处从细节见真


章,以小见大,成就自我的教师。华老师的心思很细腻,所写随笔大都从细处入手。从老师的教具掉地上,孩子捡起来交给老师,老师没有道谢。到蹲下来和孩子对话,到老师自己擦黑板,到究竟怎么读分数等等。这些细节问题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出现,有的我已经注意到,并且也处理的很好,但是有的我根本就没放在心上。华老师又一次给了我启发。的确,教育就是要从细微处入手,小细节不注意,大问题即便注意了,对一个教育者的成长来说,也不会有太大的促进作用。 华老师课堂上的成功,我认为最大的成因是来于他在课前的“慎思”。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他思考能否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如何准确的画圆,经过反复思考,他设计了向学生借橡皮这一情境,让学生自然明白:“没有橡皮,下笔会更慎重。”这是自然的结果。当我们做事情没有依赖的时候,自会多几分慎重。现在的'学生很浮躁,缺乏责任心,往往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毛手毛脚,一看就动笔,一动笔就错,一错就擦。宁静才能致远,对学生的成长很有好处。“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欣赏,看看能从中学到什么!”这是华老师上课常说的话。一节课下来,感觉很好:有画法上得启迪、特征上的彰显、也有情感上善意,借走橡皮的回应,那意境真有“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美妙。把研究教学,研究学生当做一件幸福的事,这是我们敬畏华老师的一种基本情感。还有一个“学生叫我华罗庚”的教学生活小故事,对我影响很大,里面通过幽默生动的描述让我们明白“我们老师和学生是一体的,互相影响,互相激励,互相成就对方。

华老师说“我在课堂,我是学生,我骄傲”、“我在课堂,我是教师,我创造。”“我在课堂,我是学生,我敬畏。”上华老师的课,学生不舍得下课,一宣布下课,学生就“抗议”华老师痴迷课堂,所以他相信“艺痴者技比良”,他对教学的执迷,也有人说他“傻”,他把全部的经历都放在研究数学课堂上了。孩子们喜欢他,老师们喜欢他,敬佩他。因为他“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在他看来,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真好!”他把学生看做是一颗颗充满希望的种子,虽然不可预知的东西太多,但是他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他甘愿“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农民种的庄稼不好,从来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土是不是松的适宜?肥是不是施的太及时?有没有及时浇水和除虫?因为他知道庄稼是无辜的。我们也应该像农民那样,经常反思自己:学生上课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是啊,教育就像农业一样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待,需要守望。这正是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有教育心,说得多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

华老师以他对生活的热情,对教育的激情,对学生的热爱,对数学的执着成就了今天的他。正是他这种课前、课中和课后不断思索的 精神,才成就了现在这个在课堂中游刃有余,让无数教师佩服,让无数学生喜欢的华老师。反思我自己,需要努力的东西太多了。

这本书是华老师的教育随笔,不论是哪个章节,都彰显出了他无限的爱,无论阅读到哪个章节,我都能感受到一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浓浓的爱,因为有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513dc275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