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虚”“实”并重

时间:2023-02-25 11:26:3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博物馆“虚”“实”并重

作者:暂无

来源:《计算机世界》 2010年第16



信息技术在博物馆展示与服务中的应用愈加突出,如何合理地应用技术来丰富文物器品的展示,已成为决定博物馆未来的关键问题。

■ 本报记者 尹一捷

上海世博会开幕,五花八门的三维和多媒体技术运用被人们津津乐道,网上世博、手机世博等多种展示方式更拓展了世博会的参与渠道。

近日,以“新技术拓展博物馆的展示与服务”为主题的“中国博物馆学会博物馆数字化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在河南郑州召开,会议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一步开拓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展开了热烈讨论。

教育服务

在博物馆里,实物的展出已经无法满足观众们的求知心,陈列橱窗外,记者看到,一块小小的触摸屏上对实物进行了更详尽的解释,不仅如此,为了方便观众的全方位体验,通常还有立体图的呈现。

“‘虚’和‘实’必须结合起来,博物馆教育不同于普通的知识框架教育,正是一种特殊教育形式—物证教育。” 博数会主任委员胡锤表示,“教育是博物馆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博物馆保存的是人类过往知识精华的场所,是为总结、借鉴前人的成果,继续向前发展的场所。”

教育贯穿于博物馆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工作之中。即使各自的工作范畴和工作目的不同,但它们的最终目标也都是在为博物馆教育工作服务,其价值也体现在教育之中。

那么如何将教育在展览里融会贯通呢?胡锤提出,博物馆文化展示信息系统的作用恰好可以起到知识“虚”“实”结合的促进作用。它同时具有知识框架教育属性与物证教育属性。它“镜像”了博物馆现实藏品的特性,使其成为贯通框架教育和物证教育的利器,博物馆文化展示信息平台中蕴含的海量信息恰好可以帮助受众寻找与自身知识体系的契合点。

技术笼聚人气

信息技术传输的便利性,使得博物馆文化展示信息系统的受众可以方便地突破空间的局限。但是,处于不同场景下的人群对所接触到的信息反馈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满足处于不同场景下的观众对博物馆文化信息的需求。

胡锤认为,对于千里迢迢到博物馆实地参观者而言,更加注重亲身的感受。因此装置在博物馆展场内部各种类型信息显示屏用来帮助参观者完成整个过程,创造特定的文化情境,引导观众进入展览; 通过向观众提示观赏展陈品的细节和提供展陈品创作背景方面的信息,帮助观众了解展品; 当观众看完实物展览,即将离开展厅的时候,帮助观众回味刚刚吸纳的新知识。

换言之,在博物馆中,各个环节提供的数字信息都应该经过精心策划,需要符合统一的展览主题,与之相辅相成。这正是信息化给传统展览工作带来的改变。


另一方面,博物馆网站的建立,已经成为文博信息化中的一面旗帜。在首都博物馆的网站上,观众可以查找路线,进入模拟展厅,还可观看展览器件的图片以及阅读史料。与会专家指出,博物馆网站应将立足点更多地放在博物馆的公共形象宣传上,提供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和收藏的信息,突出显示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通过对现实博物馆各种展览、教育活动的推广,通过各种多媒体形式进行的博物馆藏品展示以及虚拟文化专题的设立,使没有来过和将要来博物馆的观众产生深刻的印像,吸引更多的人到博物馆来感受实体文化。

此外,对历史文化现象进行学术研究的社会学者也是博物馆的服务对象。博数会秘书长祁庆国认为,这样的专家型人群对博物馆的期望很高。他们不会接受博物馆在展览和藏品介绍中为大众准备的简单内容,更需要直接的资源信息,来印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满足其在教学上的需要。博物馆信息系统提供的海量数据检索、远程数据利用功能,将更好地帮助专家、学者们开展更加深入的文化历史研究。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9c3d05f0229bd64783e0912a216147916117e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