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怎么看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文言“小序”? 文言的序文是现实社会的象征。文言是旧的社会秩序、文化秩序的象征。在旧的文化秩序和社会秩序中,狂人已经不是狂人,而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不是与社会秩序、文化秩序对立,而是融合,或者说亲和。是一个普通的封建知识分子。他的“迫害狂”精神病已经痊愈,去某地候补了。从这种社会现实立场去看,他的日记都是胡言乱语,唯一的价值是供医生研究精神病。 2. 你怎么看《雷雨》中周朴园与蘩漪的情感纠葛? 她才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任妻子(第一任是侍萍,第二任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份,并没有夫妻之情,周朴园当着周萍、周冲两个儿子的面*她喝药的细节就是明证。在这样一个新旧渗半的女性身上,作家有意识地强调了“原始的野性”,而点燃这一野性的火种,就是五四时期所有年轻人都向往和渴望的“爱情”。我们也可以看到,蘩漪之所以像几乎所有的大宅院中的姨太太一样阴差阳错地爱上了丈夫前妻生的大少爷,并不是因为她天生的**,而是环境所迫,在她平时接触的人中,无人可爱。而她从来就没打算走出家庭(在这一点,她实际上并不如娜拉勇敢),也与她是一个“旧式女人”有关,她不愿也不敢走出家庭,一方面是因为她没有自立的能力(这与社会有关,娜拉的教训是很好的前车之鉴),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她不愿放弃养尊处优的太太生活。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在蘩漪身上,作家并没有像五四时期的许多作品一样,要体现“反封建与个性解放的主题”,她与周萍的相爱,并不是为了反封建,也不是为了追求个性解放,除了满足自己的情欲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了对自己丈夫不尊重自己的一种报复。通过他与蘩漪的关系,则集中展示了他在现实中作为一个封建专制家长的表现。 1. 京派小说与京味小说有无区别?为什么? “京味文学”便是用北京方言,写北京人,书北京事。但“京味文学”的时间跨度之长、生命力之强悍、作家队伍之雄壮、留下的名篇佳作之多,是别的地域文学派别所不能比的。在这个流派旗下,聚集着几代“大腕”作家,从开创者老舍,到汪曾祺、邓友梅、林斤澜、陈建功、刘心武……再到今天的刘恒、王朔。京味作家留下了许多足以写进文学史的经典名篇,塑造出一个个脍炙人口的“北京人形象”,你会觉得那就是北京人,而人们也正是从这一个个文学形象中来看取北京,看取北京人。而“京味文学”能够百年不衰,一代代传承下去,正显示出北京积淀深厚的历史文与“京味文学”这样一个有着鲜明语言风格、创作题旨的文学流派不同,“京派”则是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聚集在北京的一批文学中人的一个模糊概称。在这一派别内,亦有许多了不得的大师级人物,如周作人、沈从文、林语堂、废名、林徽因……严格地说,这些京派代表人物大多不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而是一批脱“乡”入京的“外地人”;他们也不像“京味文学”作家那样,采用地道、半地道的北京话来写作,甚至很少以北京城和北京人来作为自己的文学对象。但在他们的言谈与写作中,亦体现出对北京这座文化古都的敬慕与认同,对北京的世风民情的欣赏和表现。这“京味儿”与“京派”,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两个举足轻重的文学概念,也是彰显北京文学的重镇地位和文化魅力的文学概念;另一方面,它们又像两面镜子,从中可以照见当下北京文学的面貌,也成为本文谈论当下北京文学的两个参照系。 2.你怎么看七月派与九叶派的诗歌?在这两个诗歌流派中,你最欣赏哪位诗人?为什么? 诗评家唐混将七月诗派和中国新诗派(后称九叶诗派)并列为“诗的新生代”的两个浪峰。在唐缇看来,七月诗人也“不自觉地走向了诗的现代化的道路”。"在后人看来,七月诗派沿着现实主义道路把自由诗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而九叶诗派则是现代主义诗艺的集大成者,两峰对峙,诗人迭出,汇成了20世纪40年代诗坛的众语喧哗。站在奠基两大诗派的时代的视角看,我们宁愿把它们看作是两株并立的大树。它们诞生于那光明与黑暗交织,痛苦与希望并存的时代,根,深深扎进那块战乱频仍,血雨腥风的土地,相互纠缠,紧握在地下,彼此从对方那里吸取营养,“各夺七月诗派的奠基人艾青,坚持并发展了革命现实主,义流派“忠实于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又克服了其“幼稚的叫城”,吸收了浪漫主义浓烈的抒情和象征主义鲜明的意象艺术,完成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综合的任务。例九叶诗派理论家袁可嘉则针对长期以来尤其是20世纪40年代诗坛存在的感伤和说教的弊病,提出“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现实表现于对当前世界人生的紧密把握,象征表现于暗示含蓄,玄学则表现于敏感多思感情意志的强烈结合及机智的不时流露”。叫因而,九叶派在坚持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也充分坚持了现实主义精神。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661612c6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6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