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上海总会机关刊物《新诗歌》,发起人:穆木天、蒲风、杨骚、任钧等人。诗歌观:一是要求诗人站在“(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的立场上去把握与反映现实,也即实现“诗的意识形态化”;一是要求“诗与诗人的大众化”。前驱诗人殷夫。代表诗人蒲风。 后期新月派:以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及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其基本成员除了前期的徐志摩、饶孟侃、林徽因、孙大雨等人外,还有陈梦家、方玮德、邵洵美、卞之琳等。 所谓“现代派,大体上是对1930年代到抗战前夕新崛起的有大致相似的创作风格的年青诗人的统称。代表诗人有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施蛰存、金克木、林庚等。 论语派,是指以《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为阵地,以林语堂为理论指导和创作核心,以陶亢德、徐訏为中坚,以经常撰稿而具有相似的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的章克标、邵洵美、潘光旦等人所形成的一个小品散文艺术流派。 “无产阶级戏剧”的中心在上海,1930年成立的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提倡:演剧大众化,以话剧直接反映现实革命斗争,并将演出面向工厂农村。 以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和“七月诗丛”等书刊为阵地,以艾青、田间为先驱,形成了一个现实主义的诗歌流派——“七月诗派”。 1947年,南北诗人终于汇合形成一个流派,后来被称为“九叶诗派”。核心成员包括西南联大毕业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还有辗转聚集到上海的辛笛、陈敬容、杭约赫(曹辛之)、唐祈、唐湜。 上海“孤岛”杂文创作,《鲁迅风》、《文汇报》副刊《世纪风》。 ①唐弢 《劳薪集》《识小录》《长短书》集 《从奴隶到奴隶》《略论吃饭与打屁股》《氓》《丑》《逃与趋》 ②巴人 《窄木集》 《血泪仇》展现的是老实敦厚的农民王仁厚一家三代人的悲欢离合故事。主要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表达了“两重社会两重天”的政治主题。 .“赵树理方向” 其一,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从属于政治的需要,积极地为政治服务,为宣传各项方针政策服务,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服务。 其二,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道路,具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中国的老百姓(当时主要是指农民)喜闻乐见。 问题小说:着眼点多是指出具体工作中的路线方针问题、政策问题、工作方法问题、干部作风问题等。 《荷花淀》写于1945年,当时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副刊上,引起了文坛的注目。《荷花淀》写一群白洋淀妇女因探望刚参军离家的丈夫,恰好起到了引诱日寇进入伏击圈而全歼了敌人的故事。 “左联”的成立: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最初加入“左联”的作家有五十余人,其中大多是刚解散的共产党文学团体的成员。代表性作家主要有蒋光慈、柔石、丁玲等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革命作家以及“左联”成立后出现的一批青年作家 “京派”是“介于流派和作家群之间的文学群体”,指的是20年代末期至30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平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 京派小说家主要有废名、沈从文、凌叔华、林徽因和萧乾。 京派与海派之争:1. 1933年,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第8期发表《文学者的态度》,触发京派和海派之争。2. 京派是北中国政治意识淡化而艺术独立意识浓化的审美凝聚物。3. “京海”对峙与冲突的一个主导层面,是乡土文明与都市文明的冲突。 “新感觉派”是指30年代以《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为主要阵地从事小说创作的一批作家,他们的创作主要受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2. “新感觉派”小说的主要作家是施蛰存、穆时英、刘呐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fd9b228dd0d233d4b14e6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