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民俗学 I 课程编号: 5371265 课程属性:气象特色课程 学 分: 2 学分 学 时: 32 学时(讲课: 30 学时,课程论文: 2 学时) 课程性质:选修 先修课程: 无 适用专业:全校各专业 教 材:自编教材 开课院系: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气象民俗学是一门反映在人们生产、 生活、 行为习惯、 民间习俗等诸多领域的气象文化 现象(气象习俗)的学科。 气象习俗是人们长期与气象环境共存、并经过反复实践而逐步趋 于稳定和自觉保持的一种社会行为。 气象习俗对人们的生产、 生活活动有着积极重大的影响。 它们既作为一种文化和民俗事项在人类生存中世代相传, 又作为人们科学合理安排生产、 生 活的行为指南, 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 人们对气象科学技术 的发展更为关注。人们生产、生活活动对天气、气候变化的依存度不断提高,天气信息产生 的经济价值也越来越高。 因此,气象信息、天气气候问题经常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如何更便捷、更生动、 更形象地把大量的天气信息、 气象知识和气象科技成果在人民群众中广泛传播, 并通过人们 的利用产生更多社会经济效益, 客观总结并揭示各种气候现象研究的线索, 有助于我们正确 掌握季节变化、 气候环境、 气候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科学规律和知识, 彰显民俗事项的社会功 能,进一步紧密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身体力行传承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和要求(要求将各章节知识点分为掌握、熟悉、理解、了解、初步了解等) 1.第一章 概论( 4 学时) (1)掌握气象民俗学的涵义; (2)熟悉气象民俗学的研究任务与范围; (3)理解气象文化与民俗文化; (4)了解气象民俗学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2.第二章 气象与人类社会的发展( 4 学时) (1)掌握气象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2)理解早期人类对气候变化及天象的认识; ( 3)了解气象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3.第三章 气象与社会文化( 4 学时) (1)掌握气象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联系; (2)理解气象与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科技文化、社会生活文化的关系; (3)了解气象与社会心理的关系。 4.第四章 气象与口头民俗学( 6 学时) (1)掌握气象与口头民俗学的关系; (2)理解语言民俗中的气象文化; (3)理解叙事民俗中的气象因素;(4)了解气象与音韵民俗的关系。 5.第五章 气象与风俗民俗学( 6 学时) (1)掌握气象与风俗民俗学的关系; (2)熟悉气象与二十四节气、民间节日的紧密联系; (3)了解气象与信俗的关系; 6.第六章 气象与物质民俗学( 6 学时) (1)掌握气象与物质民俗学的关系; (2)了解气象与民间建筑的关系; (3)了解气象与民间饮食的关系; (4)了解气象与民间服饰的关系 三、大纲说明 (1)作业和报告:课程论文: 1 篇; (2)考核方式:课程论文 (3)总评成绩计算方式:成绩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 20%,期末课程论文成绩 80%。 (4)是否使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 (5)其他: 四、参考书目 1、《中国气象史》 ,气象出版社;温克刚, 2004 年版; 2、《气象文化与民俗》 ,气象出版社;姜海如, 2008 年版; 3、《气象社会学导论》 ,气象出版社;姜海如, 2006 年版; 4、《民俗学概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王娟, 2002 年版。 5、《民俗学概论》 ,上海文艺出版社;钟敬文, 1998 年版; 6、《中国民俗旅游》 ,福建人民出版社;巴兆祥, 1999 年版; 7、《中国民俗史》 ,人民出版社;钟敬文等, 2005 年版; 8、《说话的文化——民俗传统与现代生活》 ,中华书局;董小平, 2002 年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8c03c66e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