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之有法取之有道———第一学段信息提取能力的策略

时间:2023-01-02 22:52:19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提之有法取之有道———第一学段信息提取能力的策略

作者:金妍

来源:《小学教学设计·语文 2019年第3



提取信息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表现,也是低段重要的语文要素。那么如何在第一学段培养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呢?

一、教材引路,深入解读,提取有“据”

关注教材的编排特点,不难发现统编教材在设置上,随着年级的升高,对于信息提取的要求也是逐渐增加难度。从第一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圈圈画画,找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到

第二册“找出课文中的信息,做简单推断”,这种递进式的阅读任务也契合着学生阅读发展所需。

虽没有涵盖四册的所有课文,但是综上所分析,我们还是可以发现,指导学生在文中提取信息,并一步步地达到推论以及在提取中进行再创造是要关注的。尤其是潜藏在教材中的训练点不可忽视,这是训练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重要依托,在教学中要一一突破。

二、策略推进,螺旋上升,提取有“法”

第一学段的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一要关注学生。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我们要充分了解一、二年级孩子的学情,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二要讲究方法,让学生易于接,要体现螺旋上升的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聚焦信息提取。





1.圈点画画,化提取为实践

提取简单直接的信息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的方法,采用一定的阅读策略,其中圈画信息就是非常有效的第一学段阅读策略。我们从最容易操作的圈圈画画入手。学生在圈画过程中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是具有指向性的,还可以留下自己的思考痕迹,不至于交流时自己也找不到方向。

如一年级上册《雪地里的小画家》,请学生圈出有哪些小画家, 并用横线画出它们画了什么,让学生在文中找一找,把找到的信息作上记号。这个圈圈画画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学生找出课文中明显信息的能力,圈画的过程便是提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因此寻找信息的落脚点可以放在字词上,这对理解字词的意思也有一定的作用。

除了圈圈画画,还可以画一画。如二上《玲玲的画》,请学生思考:玲玲的心情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呢?能根据她的心情变化过程画一画笑脸和哭脸吗?


通过交流,孩子们发现玲玲的心情有三次变化,1自然段是开心,4 自然段是伤心,8 自然段是开心。通过画表情图,让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感知,其实也是从另一方面培养学生聚焦文本核心内容,这也是逐渐培养语感的途径之一。

2.问题直入,化提取为高效。

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发展规律,设计适合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环节。进入文本学习之前,了引发阅读期待,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质疑驱动学习。如学习《一封信》一课,可以在问题的指引下理解文本内容:“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你更喜欢哪一封,为什么?”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找到露西前后写的两封信,了解两封信的区别。孩子也感受到,如果爸爸看了第一封信,会不放心家里的情况,第二封信会让爸爸很放心家里的事情。借助核心问题的回答,使得内容的理解直接高效。

3.导图提升,化提取为整合。

思维导图在统编教材中也有出现,通过思维导图,可以直观地感受学生阅读的思维过程,提升思维质量,将零散的信息提取化整为零。

如一年级下册《一分钟》,让孩子带着问题———

“元元起床晚了一分钟,为什么会迟到20 分钟呢?”

———进入文本,找出相关句子。接着交流学生找到的句子:

到了十字路口,他看见前面是绿灯,刚想走过去,红灯亮了。

他向停在车站的公共汽车跑去,眼看就要到了,车子开了。

他等啊等,一直不见公共汽车的影子,元元决定走到学校去。

读好这三句话,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原因,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起随机补充思维导图:





学生看着这思维导图,元元为什么从多睡1 分钟到迟到20 分钟,有了一个视觉上的冲击,于文章所要传达的信息也能进行有效接收。

4. 课堂内外,化提取为能力。

第一学段信息提取能力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标,贯穿至整个阅读过程,让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不断地学习、运用。课前预习阶段,布置相关的预习任务:可圈画生字词,可思考课后习题;课中的学习以方法的指导为主,教师通过不同阶段创设和


教学不同的信息提取方法;最后,将课内所得延伸至课外,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在完成练习时,能进行运用。只有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将所学到的方法运用起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多维评价,贯穿始终,提取有“得”

第一学段信息提取能力是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目标,贯穿至整个阅读过程,这个过程中评价不能缺位,也要贯穿始终,对学生信息提取能力的养成时时关注,时时改进。

1.以评价促信息提取习惯的形成。

在信息提取的过程中,常常会暴露一些问题。最易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对信息提取得不完整,特别是让学生借助符号提取时,有些孩子圈画不完整,有些孩子画句子往往只画一半,造成信息的丢失。如教学《青蛙写诗》一文时,要求学生圈出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有“雨点儿、小蝌蚪、水泡泡、水珠”四样事物来帮忙,有孩子出现了漏圈现象,便提醒孩子说:“哎呀,有一位好朋友要伤心了,你没有把它找出来,请你再仔细读一读,圈出它的名字。”这种富有童趣的点评,既直指问题,又让孩子易于接受。其次信息是否准确,是否找准信息、找全信息。如要求学生圈出表示人物神态的词语,学生有没有圈成其他类别的信息。最后符号是否规范。在进行圈画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能用一种符号表示一种阅读任务。另外要提醒学生用工具进行圈画,可以用上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以评价促信息提取能力的发展。

对于第一学段的孩子来说,阅读水平还处于起始阶段,另外受到识字量和阅读能力的影响,一步步引导学生聚焦核心内容,画关键句子和词语,逐步培养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之后,再让学生尝试将从文本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凝练成简短的信息。教师要通过画龙点睛式的点,为孩子指引方向,使其明白自己的不足。如教学《小猴子下山》一文时,让孩子讨论: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孩子们的答案基本上是围绕情节:“小猴子看到桃子就扔掉玉米去摘桃子,看见西瓜就扔掉桃子去摘西瓜,看见兔子就扔了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只有空着手。”孩子想到这里,其实还是不够的,此时老师点拨:“你能劝劝小猴子吗?”孩子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小猴子,做事情要目标明确呀!”“小猴子,你可不能看到什么要什么呀!”在无形中,孩子也明白了故事所讲述的道理。

3. 以评价促信息提取质量的提升。

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不仅是与教材的对话过程,与编者的对话过程,更是学习伙伴的分享过,学生之间互相提高的过程。课堂中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同桌、小组成员都应成为评价的参与者。学生对信息的感受有时是多元的,教师要关注学生思考的过程,接纳不同的阅读体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切勿出现答案高度统一,把孩子们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框中。

(作者单位:浙江宁波市鄞州区小学教育集团)责任编辑肖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96390f93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