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笛的特性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一、长笛的特性 长笛对于一个演奏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自然的心理状态和正确的口型。长笛的发音是靠吹奏者正确的口型吹出的气流与笛口的摩擦产生震动而发音的。世界著名的长笛大师瑞士长笛演奏家亚力山大·马格林教授曾说过:“形成良好的口型,首先要考虑能够吹出良好的音色,并感觉舒服,嘴唇及支持嘴唇的肌肉,必须是松弛自然的。”我们在进行长笛吹奏时,嘴唇的状态应该是松弛自然的。嘴角微收,口腔打开,嘴唇自然留出“风口”,面部表情呈现出微笑状态,这就是正确的口型。当口腔过紧时,吹出的音就会扁且薄。反之口腔过松时,吹出来的音就会发虚没有音柱。有了正确的口型之后,音色的好与坏还与下唇占长笛吹口大小有关系。当下唇占笛口大时,留出的空间小,进气少,发出的声音就会觉得窄、薄。反之,留出的空间过大,声音就发散。正确的口型应该是下唇占笛口的三分之一,声音就会给人以饱满、明亮、优美、舒服的感觉,并具有穿透力。 演奏长笛时,运气一定要稳、平,送气过大,声音就会出现破散的现象:送气过小,声音就会发虚。演奏时将气体一定要沉下去,出气要平稳,换气要快,就会吹出饱满、明亮、优美的音色。这和弦乐教学中强调的弓子的“一直、二平、三稳”是相同的。长笛的吐音和花舌的运用,也是音色优美的重要因素。长笛的吐音同样直接影响到音色的优劣。正确的运用单吐、双吐、三吐、连音、连音吐音、断音、滑音等加上力度的变化和速度的变化,从而使发出的音清楚、有弹性。 二、与情感表现的关系 “情感表现”是一种潜意识听觉,是每个演奏者都应具备的一种默认能力。通俗地说,当我们看到音符,不借助乐器的声音,也不哼唱,在全然的寂静中,在内心里想象出,“听见”音符的高度、长度、力度,甚至是流畅、连贯、优美的整首曲子,这就是“情感表现”发挥的作用。“情感表现”的概念中,包含严肃深刻的、对于“心”的要求,这种要求主要针对演奏乐曲时演奏者对于音乐的“情”与“理”的把握。也就是说,长笛演奏者的情感需要“发之于心”,即一定是自然真实的情感流露同时,对于演奏的控制、安排,又必须“思之于心”,即一定要以心思之,用心之智来控制自己的演奏。 那么,如何在长笛演奏中,通过良好的“情感表现”,使音乐的表现尽善尽美呢?笔者认为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通常,针对长笛演奏中遇到的音准较差、节奏不稳、旋律连接不完整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鼓励学生利用情感表现来调整自己,演奏者通过不断调整自己对乐曲的感受,使之达到最稳定的状态,从而更为顺畅地表达音乐的内涵。在技巧方面,演奏者亦需要因时因地地协调整好气、耳、舌、手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流畅地展示娴熟的演奏技巧。这里所说的“调整”,就是在演奏的现场即时发生的一种“调控”,包括演奏者长期以来对音乐感觉的一种把握,当然也包括长期训练后对于演奏技巧的一种检测。这种源于心灵的“调整”,就是依赖于演奏者个人的“情感表现”来完成的。 在长笛演奏过程过要至真、至情。所谓“至真”,就是对于演奏者演奏状态的一种要求,它体现了器乐演奏最根本的要求——对技术技巧的掌握,在长笛演奏中,表现在音准的把握、整体节奏感的统一、力度的均衡层次上。所谓“挚情”,是对于长笛演奏者演奏心态的一种要求。完成一首悠扬的曲子,需要演奏者内心积极的参与,演奏者要悉心揣摩作品标示出的所有要求。任何一位优秀的演奏者,都是通过他们自己对音乐的感觉与独到的见解加以刻画表现,从而完成具有个人风格的二度创作。但是,对于一般的演奏者来说,他们在根据自己的理解把握音乐的时候,常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其内心节奏感的不统一。 当然,长笛演奏中,力度的均衡与层次的体现也是尤为重要的问题,它比节奏感更能体现一个人在器乐演奏方面的天赋与灵性。但是由于发音位置的不同,较之簧片乐器来说,长笛低音区在发声力度与穿透力方面略显薄弱。对于长笛演奏来说,技巧上的要求不难做到,而通过长笛表达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与感觉才是最为重要的。长笛演奏包含了一种音乐的感觉在里面,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而这种感觉,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一个人的“情感表现”上。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一个长笛演奏者,除了长笛的一般演奏技能、技巧训练以外,培养自身的情感表现,提高对乐曲整体风格与内容的把握,是提高长笛演奏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培养正确的感知能力,发展音乐记忆力,训练听觉思维,同时利用科学的方法,结合个人自身的特点,努力达到乐曲的要求,在演奏的过程中,通过复杂认真的大脑思考,把每一首曲子用心地去完成。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ae577e54973f242336c1eb91a37f111f0850d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