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的由来 1、汉语拼音教学的意义举足轻重 “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识字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基础,字音是语言的基本因素,是识字的一个重要方面,汉字不像拼音文字,字形的构造不能把读音直接标示出来,即使是形声字也不是都能非常准确地表示出汉字的读音,所以识字教学必须依靠汉语拼音作为识字的正音工具。1958年2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周恩来总理曾在公布《汉语拼音方案》时指出:“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工具,应该首先在师范、中小学校进行教学。”从那时起,汉语拼音就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小学语文教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用它来帮助识字,加快了识字速度;用它来纠正字音,有利于推广普通话;用它给课文或课外读物注音,便于学生自主阅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扩展知识面;用它来查字典,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用它打电脑,又给学生插上了一对涉足现代科技的翅膀。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汉语拼音的应用范围会更加广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列入语文课程总目标,并再次强调指出汉语拼音帮助认读汉字字音、学习普通话的“拐棍”作用。由此可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之基础。同时,新课程识字教学“识”“写”要求分开,加大汉字涉入量,以便及早进入汉字阅读阶段的教学目标,又进一步强调了掌握汉语拼音的必要性、必须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努力使每一位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并能熟练运用。2、汉语拼音教学的研究有待加强 回顾汉语拼音教学研究,它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初级阶段(1958年至1962年)——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的阶段(1963年至1966年)——被取消又逐渐恢复阶段(1973年至1977年)——稳步前进,成绩显著阶段(1978年至1982年)——广泛应用(1982年至今)]。从1958年汉语拼音被列入小学语文教材至今,一直受到专家和领导部门的重视,一直被列入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中,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推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汉语拼音又归到识字、写字部分,并明确提出:汉语拼音的教学目标是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能用汉语拼音查字典。随之由于对汉语拼音认识的不同,不少单位、出版社以及个人在编写小学语文课本的过程中,对汉语拼音的编排有了许多不同的做法。有的仍然重视拼音,把拼音主要内容安排在第一册识汉字之前;有的安排在第一册课本中间,先识字,而后学拼音;有的安排在第二册或二年级,先以耳听口授的方法识字,再学习汉语拼音,接着学习查字典。汉语拼音教学要求的随意性也很大,有的要求高,有的要求低,有的教过之后,不再复习巩固,回生现象严重。有的边远个别乡村,受条件限制,无法教授汉语拼音,直接教学汉字。总之汉语拼音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3、汉语拼音学习主体的客观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在对子女的教育上,表现得更为突出,有调查表明:现代家庭用于教育子女的资金。。。。。。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的驱动下,学前教育成为一位位独生子女家长们的自觉行为,孩子们从各种书籍、磁带、光盘中过早地开始接触“a o e ”。有些幼儿园,迫于这股热潮的推动和重压,及早地将汉语拼音列入大班的教学计划,对儿童进行拼音灌输。有的学前班,干脆将汉语拼音作为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整整一个学年里,孩子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背诵着……从家庭到幼儿园到学前班的提前灌输,使得一年级拼音教学中出现了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思维水平高低不平,由于家长、幼儿教师教的方法不当,有的孩子甚至形成了错误地认知和不当的思维定势,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我们必须改进教学方法,采取恰当的方式,确保汉语拼音教学的质量。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这阐明了汉语拼音的工具性,也说明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主要以识字为出发点。如何让学生更快更好更轻松地学习汉语拼音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好汉语拼音的关键。有了兴趣,就有了探索和求知的愿望和需求,因此我们说:兴趣是成功之母,兴趣是求知的前提。低年级学生情感易变,自控能力较弱,他们的思维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无意注意占优势,具体的事物和生动活泼的形势,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采取游戏、讲故事、念儿歌、看幻灯、看录像,看图片等形式,尽量把拼音字母形象化,拟人化,使音、形紧密联系起来,变成有趣的内容,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有目的地调整儿童的情绪,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摸索出一些有效的“激趣法”。 小学生入学之初,首先要学的就是汉语拼音。汉语拼音字母抽象、枯燥,单凭教师的口授,学生的读、写,教学效果不佳。但拼音教学又直接关系到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是一个重要阶段。因此,讲究教学方法,如何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拼音活动中来,使他们掌握汉语拼音的知识,提高拼读能力,成了拼音教学的重要课题 河南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从1983年开始倡导的“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形成了“以音节为中心,结合语言,培养能力”为显著特点的汉语拼音教学模式,在指导学生掌握汉语拼音声母、韵母、声调、直呼音节等方面做了有效的研究。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变革,音节教学从运用拼读法到强调直呼,再到不拘方法,能读出来就行了。但运用怎样的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汉语拼音教学的效能,还待进一步研究。从汉语拼音教学实际状况看,好多地区将汉语拼音教学任务下放到学前教育,采取“长久战”战术,占用学前儿童大量的发展语言的宝贵时间, 进行汉语拼音教学。在这种前提下,一年级汉语拼音教学很大程度只是在带领学生吃二顿餐,加之汉语拼音教学时间安排在学生入校后的前几个周,开学工作、入学教育使得汉语拼音教学研究受到一定的影响,研究汉语拼音教学,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能势在必行。2001年7月我们成立了由学校校长、主管教学副校长、语文教研组组长组成的领导小组;选拔中青年骨干教师,计算机人员成立课题研究组;并骋请地方教研人员成立专家指导组.同时,我们进一步修定了学校课题实验工作管理办法,制定了课题实研工作制度,将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情况作为一条硬性指标纳入教师工作实绩的考核之中,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职务考核、结构工资紧密联系。对于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精力与时间的付出予以及时的认可,对于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研究成果的,予以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各层研究机构的建立和各项研究制度的制定,使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得到强化,调动了教师从事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前提保障,确保了研究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 2、探求科学的工作方式,是促使课题研究有效开展的必需。 课题研究工作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崭新课题,面对这个新课题,不仅从事教学实践的第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就是学校的各项教学管理也应伴随教学过程的实施不断调整工作的方式,课题研究组织工作更应如此。本课题研究的学科范畴是汉语拼音教学,而这部分教学内容编排在小语第一册的第一单元,汉语拼音教学任务要在开学初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从客观实际看,开学初学校各方面工作,特别是各项教学管理工作都处于起步阶段,这就对我们课题研究工作,特别是各项研究准备工作及研究的时限提出了客观要求。针对客观实际,在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方式方面,我们进行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探究。最初,我们本着暑期准备,开学实施的工作思路,利用暑假,组织课题组人员进行教案、教具、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工作,以便开学初便能投入使用。2001年暑假,我们组织了四名课题组人员,编写了“aoe”、“bpmf”、“ai ei ui” 等课的教学设计,制作了教具模具雏形,制作了“aoe”“bpmf”等课的课件。但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很快就意识到这种工作方式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过程的研讨性,教学准备工作的充分性,研究人员的持续性等等;再如在工作分工上,最初,我们采取电教人员负责制作课件,供实验教师使用的形式进行组织,但随之而来的课件内容的适用性,课件制作的及时性又给具体工作实践带来了不可避免的影响。出于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们及时调整了工作思路。决定在实践初期,打破汉语拼音常规教学阶段性的限制,定时定人定任务,临时抽调我校学前班的孩子配合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教师在完成常规教学任务的同时,在电教人员的指导下自己设计并制作课件,轮流担任每周一节课题研讨课教学,将课题研究及实践工作贯穿于学期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以便早日形成初步成果,为研究成果系统性论证研究提供了保障。 3.提高教师研究水平,是确保课题研究更有成效的关键。 2本课题研究实践,使我们非常清楚地感受到,进行教育科研,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是课题研究的关键,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强化。但是,由于我们教师在接受专业学习时,教育科研和教育技术的空白,加之专业人员的缺乏,怎样进行课题研究及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缺陷,仍然给我们的课题实验工作带来了许多无奈,特别面对科研与不科研两者之间相差甚远的劳动量,只要没有硬性的规定,不扣奖金不影响考核,大多数老师并不能自觉地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进行教育科研,当然不排除技术、能力的问题,因此,要把“教育科研”变为教师的自觉行为需要自上而下机制的建立和强化。怎样促进教师对教育科研重要性及必要性认识的提高?怎样促使教师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教育科研的热潮?我们十分注重课题组教师培训工作,近年来,学校先后派出60余人次外出学习,了解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熟悉教育科研的方式方法。并多次在校内分层次组织有关课题实验工作的学习、讲座,印发有关材料,使教师对课题工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教师良好的信息技术技能需要长期形成。具备熟练操作电脑、文字录入、熟练使用互联网、熟练开发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能力是实施“现代技术教育研究”对教师信息技术技能最基本的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最基本的要求,需要经过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尽管我们已经做了几年的培训工作,而且培训工作现在仍在进行,但能达到这种要求的教师比例与我们预想的结果还有很大的差距。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badb2b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