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与《长恨歌》哪篇更适合放入必修教材

时间:2022-12-21 15:1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琵琶行》与《长恨歌》哪篇更适合放入必修教材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著名唐代大诗人和文学家,与李白、杜甫齐名,“诗魔”“诗王”之称。白居易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号称“香山居士”。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 和时曾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晚年好佛,因而人称诗佛。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第三册选了《琵琶行》,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长恨歌》。我个人认为这样的选择是十分合理的。虽然两首诗的艺术成就都很高,但我觉得《琵琶行》的艺术成就、思想意义都要高于《长恨歌》,而且更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对于高中生来说,这样的安排更为合适。

一、思想主题。

《琵琶行》中诗人一方面表达了对“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悲惨命运的同情,同时也寄托了对自己遭贬的悒郁、愤懑之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流传千年的诗句,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既刻画了一个不幸歌女的形象,又通过“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抒发了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后的苦闷心情。《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争议不断,主流说法是作品表现了李、杨二人之间的坚贞爱情,但主要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从主题上说,学生更亲近于《琵琶行》,那“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让学生在课堂上也唏嘘不止。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感情阅历上说,《琵琶行》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现实意义上说,《琵琶行》更关注于普通人,现实意义更强。

二、艺术手法

1、两首诗都是具有感伤色彩的叙事诗,又都是以抒情见长。诗中既有凄婉感人的情节,又有真挚动人的情感。《琵琶行》主要通过主观描写来抒情,《长恨歌》主要通过客观描写来抒情。这是因为《长恨歌》毕竟是根据传闻之事写成的,《琵琶行》则是在一生矛盾最剧烈时被贬江州后写成,所以从艺术角度来说《琵琶行》更是作者痛彻心扉的作品。




2、从描写来看,《琵琶行》对于琵琶女的描写、对于音乐的比喻较之《长恨歌》中对于景物的描写、对于李、杨二人爱情的描写更为精妙,被历代文人所称颂,表明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地。《琵琶行》中将音乐化虚为实,在读者面前开了一场音乐会,让不懂音乐的学生也能感受到琵琶女那精湛的技艺以及乐曲的跌宕起伏。还有那琵琶女可怜的身世、略带娇羞的容颜,都通过描写展现了出来,对于学生写作有一定的帮助。

3、从脍炙人口的名句来说,《琵琶行》的更多一些。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以及对于音乐的描写那里,很多有名的语句学生早就知道,所以对此文兴趣更大一些。

以上就是我将《琵琶行》和《长恨歌》所做的比较,《琵琶行》放在必修教材更为合适。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0110b0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