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淄川般阳中学 赵锋 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讲过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极言《论语》的重要性。为了准备这个话题,我粗略的翻阅了整部《论语》,从中找到了需要的部分内容。因为孔子首先是作为一个大教育家而存在的,他的教育思想至今读来我们仍然可以赋予鲜明的时代色彩,他的职业素养也足够给予我们更多的启示。 第一则: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他的意思是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这一则是表明孔子诲人不倦的精神的,也反映了他“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我们常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既然学生拿着学费来到学校接受我们的教育,所以我们更应该把教育作为一种事业来做,而不仅仅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因为我们不是在种树,一棵树种死了还可以再种一棵,我们是在育人,一个学生没教育好,影响的可能就是学生的一生。从这个角度而言,选择了当一名教师就是选择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所以,尽管我们的学生状况和工作现状等情况都不尽如人意,我们还是应该尽心力去教育。 第二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他说的是:“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我们当然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但是不能过于执着于物质的追求,以免落于物质享受的下乘。立足于本职,并且乐在其中,从本职工作中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第三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绝四”是孔子的一大特点,他强调要杜绝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一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我们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也可以完善道德,修养高尚的人格。陶行知也曾教导我们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想做到“绝四”,身正就不难了。 第四则: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可以看作是人道主义的发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一个一个的人,既然是人,总有七情六欲,总有喜怒哀乐,所以我们要多去关心,多去帮助,要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要能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 第五则: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这是孔子的学生子贡说的话,他的意思是: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犯了过错,人们都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左传》中也有过类似的说法:“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不管是我们的学生还是我们自己,都非完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犯过错误之后及时改正的举动和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教训使之不再重犯的决心。尤其是我们在教育和管理学生的过程中,更应该及时总结和反思教育的方式方法。有的时候,一个简单粗暴的动作会让学生记恨很长时间;也有的时候,一句无心的讽刺挖苦会给学生心灵造成不可弥补的创伤。 《论语》的启示还有很多,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踏踏实实的修身养性、身体力行。相信我们一直走在教育成长的道路上。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22fb64caaedd3383c4d3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