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后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全文虽然只有四百多字,读来却让人抑扬顿挫,神采飞扬,余香满口。难怪自问世以来,颇有洛阳纸贵之势,据《滁州志》记载,欧阳公记成,远近争传,疲于摹打。山僧云:“寺库有毡,打碑用尽,至取僧室卧毡给用。凡商贾来,亦多求其本,所遇关征,以赠监官,可以免税。”那么《醉翁亭记》能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的原因是什么呢?恐怕应归功于它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风格。 欧阳修非常欣赏梅圣俞“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两句话,把它载入了《六一诗话》,(欧阳修编撰的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第一部诗话)应该说《醉翁亭记》就达到了这种境界。 纵观全文,“亭”、“乐”二字,实属文眼,通篇绕“亭”写景,从“乐”见情,而且环环相扣,徐徐展开,二者珠联璧合,浑然一体。题为《醉翁亭记》,开篇却从滁州四面的群山写起,这种大背景,大环境的写法给人一个总体印象。接着转向西南隅,因为那里“林壑尤美”,然后再把范围缩小,突出介绍那“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再往下视野推前,沿山路而上,介绍“酿泉”,当你饶有兴趣地绕着山路向上攀援时,突然仰头可见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至此,主要风景——醉翁亭画面推出,作者由远及近地写尽滁州山壑林泉之美。其实滁州的山水未必如作者所言,清人何绍基曾嘲之曰:“如何陵谷多变迁,今日环滁竟少山!”殊不知,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略带夸饰性的语言。接着又介绍了亭的由来,即亭的修建者和命名者,抒发了“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情怀。值此作者的“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就很明朗了。其下再以诗一般的笔调描绘出山间的朝暮图及四时景。日出开林霏,云归暗岩岫,作者牢牢抓住“明”、“晦”的特点,写出了早晚间山林色调的变化,向我们展现了色彩鲜明的两幅画面。写四时之景时,作者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细节;山﹑花﹑木﹑泉﹑石,写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野花芬芳,是春的特征;佳木繁荫,为夏所独有;风霜高洁,状出秋色;水落石出,写尽冬景,这就道处了山水之了无穷,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朝朝暮暮,滁州的山水总是富于变化,富于情趣,怎不令人感到“乐亦无穷”呢? 在写足“山水之乐”以后,作者视野和胸怀更加开阔,以“至于”一转,又为我们勾勒一幅风俗画,这里的人们歌声、呼声、应答声,呼应着;登山者,小憩者,徒手者,负重者,搀扶者,年轻人,老者,熙来攘往,络绎于途,欢快热烈的气氛渲染出岁丰民乐的太平景象。这除了为下文“太守宴”创设了一个欢乐的范围外,还流露出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作者被贬到滁州,但由于自己的努力,滁州迅速改变了面貌,正所谓“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滁州人寄情于山水之中,作者自然会感到欣慰的,亭中的宴乐,更突出了宾主间融洽和乐的气氛。这里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在写鱼肥酒冽投壶奕棋钟宾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等景象中,太守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又溢于言表了。 至此,有了这段亭中宴乐的形象描绘为基础,下文在写“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人们在极乐而归时,点出人从太守游而乐,太守乐民之乐的主旨,就如瓜熟蒂落,水 到渠成一样,那么顺理成章,毫不突兀。至此,作者在山水人情的描绘中,寄情于山水以排遣郁闷的心情及“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抒发得酣畅淋漓。 综观全文,作者以明朗的笔触书写畅达的胸怀,一扫“戚戚怨嗟”的情调。文中以一“乐”字贯穿始终,先写山水之乐,继而扩展到滁州民生之乐,最后落到太守的与民同乐。这一书写,使作者的襟怀逐步敞开,感情随之升化,而于篇末以“与民同乐”揭示主旨,使全文的抒情超越了个人得失荣辱的狭小天地,有了较为广阔的积极意义。 《醉翁亭记》的“情”和“景”都写得从容自然,可谓给情以血肉,情给景以灵魂,二者水乳交融,韵味隽永,不愧为散文的精品,不能不让人佩服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6bf1d4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