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团辅,团辅有什么意义

时间:2023-03-28 00:22:1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满足了相同年龄段青少年学生共同的心理发展需要

从学校“心育”的任务来说,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是第一位的。如上文所说,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许多困惑,基本上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完全可以通过班级群体的心理辅导活动,来促进同一年龄段的学生在个性心理品质的整体发展水平上得到提高。这样一种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推动同年龄段中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积极发展,预防因缺少关注、引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为其使命,以团体辅导特殊规律和特殊技巧为其操作规范的“心育”功能,是其它形式的“心育”载体所难以承担的。

2、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传输丰富的“心育”内涵开辟了专门的渠道

从学校“心育”所涵盖的内容来看,涉及了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方方面面的问题,如自我意识发展、学习潜能开发、情感情绪调控、人际交往训练、青春期心理适应、升学就业与消费指导等等。这些辅导内容,有的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有的可以在学校日常教育内容中结合,有的可以在班主任的个别思想工作中体现,但相当多的内容是很难在课堂上或班团(队)活动中有机地融为一体的。因此,欧美国家、港台、亚太地区及我国大陆许多地方才在实践中创造了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这样一种可以兼顾青少年成长发展过程各种心理需要的团体辅导形式。台湾师范大学的吴武典教授谈到这一问题时曾说:“如何以儿童起初的问题为基础,认清其能力、兴趣和环境的影响,以选择适合学生能力、兴趣的教材来作为共同的课程,是颇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而可以提供最适合学生需要的‘辅导取向的课程设计’,也就应运而生,渐为教育界所重视和采纳”(吴武典,1995。通过他们二三十年的经验证明,这是不无道理的。

3、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学校发展性“心育”的操作过程提供了广阔的心灵舞台 从学校“心育”发展性、预防性功能的操作过程来看,在实施各种辅导目标时,无论是认知的转化、情感的升华,还是情绪的调控、行为的训练,都有一个发生、发展、蕴蓄直至提升的渐进过程,都需要有一段相对说来比较充分、比较集中的辅导时间,并需要围绕一个比较专一的辅导主题。恰恰在这两个条件上,“课堂教学渗透”或“班团(队)活动结合”这些载体都是难以保证的,唯独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才可以提供这样一个广阔的心灵舞台(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尽管从时间上讲是充分的,但就效果而言,则大多不能与心理辅导活动课相提并论。而且实践证明,在小学里,这种形式基本不可取,在初中和高中则只能偶尔为之)。在时间的保证上,按照一些学者的观点,认为“每一活动以两节课左右为宜。太短了不便于将问题讨论清楚,太长了会偏离主题”(刘华山,1998。换句话说,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许多辅导内容是无法操作好的。

4、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设了团体互动的融融氛围

从学校“心育”对人个性发展的影响来看,它不应该是一种严肃呆板的说教或居高临下的训导,而应该是一种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一种人际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友爱关系,是一种人性化教育的融融氛围。从人的本性上说,每个人都“有认同的需求,隶属的动机、被爱的欲望,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性饥饿’social hunger(吴武典、金树人,1995),而班级就是基于这样一个个体心理需求的结合体,是一个“社会——心理”socio-psychological group)团体,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则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此即所谓的‘团体动力’group dynamics(黄惠惠,1995)大量的实践经验表明,当学生身处班级中接受团体心理辅导时,他的情感体验和心灵上受到的震撼力是他在个别辅导、主题班会、课堂教学及心理健康理论讲座等其它场合下所无法想


象的。因此,台湾一些学者认为,就成员而言,“参与团体的经验实具有重大的心理意义。团体提供给学生一个现实的社会的缩影,使他能将从团体中所获得的洞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连结,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尝试着去学习或改变行为”(吴武典,1995。吴武典等台湾学者的结论是:“团体方式进行辅导可说是目前学校辅导工作的主要趋势之一”(吴武典,1995“应该努力使‘班级辅导活动’成为少年朋友成长路上永远难忘的‘心灵享宴’(吴武典,1995

5、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实现学校“心育”的目标提供了课程构架的保证

从学校教育目标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来看,课程,包括活动课程,是中小学一切教育活动之本,课程的格局极大地制约着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回顾新中国五十年来的教育史,在国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培养目标的表述方面,不管做出何种或大或小的调整,无一不是在学科课程改革中得到反映的。以德育为例,如果仅仅强调学校全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方位渗透”而不开设专门的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程,那么德育的目标能够确保全面落实吗?而现行的中小学三板块(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课程结构,也正是针对旧有的学科课程弱点,力图通过改革来构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的新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可见,课程是教育系统的软件,教育目标的实现皆维系于课程。鉴于“主智主义”课程在我国长期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都形成了与教育目标及学生发展需要严重脱节的局面,因此,从教育目标与课程结构的关系上来探讨学校“心育”的实施途径问题,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应该成为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它在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学生个性、使学校教育人性化方面所起的独特作用是其它“心育”形式所无法完全取代的。

当然,我们强调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育”的重要载体,绝不是说可以忽视或轻视其它“心育”工作形式的综合作用。恰恰相反,“只有把心理辅导专门活动融入认知教育成为学生在校活动的一部分,并且由心理辅导教师、班级及科任教师广泛参与这项活动,导才能普遍地、广泛地影响学生生活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77f7353968011ca30091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