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时间:2023-04-11 21:23:22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与教师》读后感

本学期,我们综合组共度共写的书籍是《课程与教师》,是由日教育家佐藤学所著,由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翻译。全书分为26章内容,两个主题,五个方面,一个方面探讨课程,一方面探讨课堂,一个方面是学校问题的思考,一个方面谈论教师,一个方面谈论信息技术与教学。我这一阶段了解的是关于课程方面的一些论述与表达。下面简单的说一说我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从课程方面,首先,我们可以发现该作者对课程的话语的转换进行了谱系学的研究,从儿童中心主义、社会效率主义到社会改造主义,再到社会时应注意的变革。在此基础之上,他进一步认定课程是学习经验之履历,学习为意义与关系之重建,教学为反思性实践。但是,在美、日、英国等自由主义教育学的影响下,作为文化的掌握与消费的课程由于私事化而散失了他者性和协同性,因此需要超越自由主义教育学的局限。

其次,重新审视了课程,从两者之间的对比,认为课程需要从传递中心课程到对话中心课程的转换,扩大课程观,着眼于儿童的课程,并探究课程开发和课程审议。传递中心课程注重实现人人平等,关注后天能力的发展,提高每一个儿童的认知能力。而对话中心课程注重实现传递中心课程所秉持的3教育价值。不仅为儿童的将来做准备的被动学习,而且能动地学习他们所直面的此时得到课程的课程。学校教育与教学中习得的知识,与其说是作为教师单向传递的结果,不如说是儿童同教师、家长双向多向对话中创造的。此外,对话中心

2016

1 / 2




课程还注重提升每一个儿童和成人所拥有的知识的量和质的课程。 再次,对后现代主义与课程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后现代话语的嬗变进行了谱系学的探究,认为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既不是否定现代,不是超越现代,在此基础之上批判了后现代的封闭式循环系统,倡导构建谐和的“微型叙事”

书中课程的部分叫人难忘的部分对课程是经验的厘定,由传递中心课程发展到对话中心课程的转型。作者在书中要传达的主要信息就是课程话语的变革。

在读完这一章节后,发现在后现代语境下,课程话语发生了变化,今天更多的专家和学者重视“课程作为经验”来看待,我以前看到北京师大丛立新教授在《课程论问题》一书中探讨“课程作为经验”的说法,因为,我一直受时施良方先生的课程总结的“六种定义”影响,一直不确定将课程定义为哪个方面更好,因为我们传统的都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或者科目。同时,关注对话的课程这个方面,因为理解对话课程观是对技术工具课程观的颠覆。



2016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cd9b676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9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