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而育 ——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有感 从教十几年,我一直在思索我的学生需要什么,我的课堂可以给予什么,应该给予什么。我经常觉得学生是不太喜欢思政课的,因为它有时候政治味道太浓厚,要高扬主旋律;有时候它又离我们生活太远,理解不了;更多的时候,是因为考试的时候背诵的东西太多,太抽象,不好背。直到有一天,我从一位毕业的学生的朋友圈看到如下描述:又到了星期日的晚上,好怀念那些看《新闻周刊》的日子,然后根据时事进行命题,得到老师的赞赏。哦,原来学生也是喜欢思政课的,他们也是喜欢看评一些有深度的新闻节目的,他们也是有意愿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的,他们的世界不是只有《王者荣耀》和《绝地求生》。而在若干年之后驱使他们仍然会想念政治课的东西,我想这就是我应该给予学生的东西,这也就是我的课堂应该培育的学生的核心素养。 那么思政课的核心素养是什么?《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启示我应该是三样东西:剩下来的、带得走的、可再生的东西。 一、 剩下的东西 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具体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和更新,等我们毕业的时候,可能我们所学的已经有一半以上已经过时。同时,具体知识的遗忘也非常之快,我们曾经以为烂熟于心的内容,在不接触几年之后就变得模模糊糊,甚至遗忘,我们笑称全部还给了老师。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只注重具体知识的灌输,而忽略探寻知识背后的意义的话,一旦知识被淡忘,我们的教学就所剩无几。那么思想政治课应该剩下些什么东西呢?我想应该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 那思想政治课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呢?我想就是探究知识背后的意义。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会遗忘“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但是他们应该从探究过程中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益;学生可能会遗忘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表现形式”,但是他们不会忘记经济活动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学生可能会忘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但是他们会自觉把自己的个人理想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学生可能会遗忘什么叫“辩证法”,但是他们会辩证地去看问题,避免片面性和狭隘性;学生可能会遗忘《生活中的法律常识》的具体法条,但是他们却牢牢树立了法治意识,成为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这一切将指导学生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地去处理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这就是思想政治课教材里的具体知识的背后意义,这也就是思想政治课要培育的核心素养。 二、 带得走的东西 “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他们带得走的礼物”。本书指出带得走的 1 东西是学习的技能和能力。思想政治课的能力有识记、理解和运用,如果前两项是基础能力,与语文学科相通,那么本学科最突出的能力应该是运用,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最近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那么为什么中美之间的关系会一波三折?为什么美国的政府的态度会反复无常?为什么美国国内不同团体的态度会截然相反?为什么中方的态度会如此强硬?如果我们对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熟练驾驭,并能做到有效迁移的话,我们就能透过这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迅速抓住这些问题的关键,并且做出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但是我们只是死背知识,不能理论联系实际的话,那对于此类问题只能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因此,这样要求我们的思想政治老师不能照本宣科,要掌握最新鲜的时政材料,把时政与书本知识巧妙结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书本知识与时事政治的最佳结合点,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 可再生的东西 经常有人跟我说政治无非就是划一划、背一背、默一默而已,没啥花头,我想说这是对思想政治课的误解。如果只是单纯划背默的话,那只是一些死的知识,难以再生,培养的也只是一些背书机器。不要说正确地指导人生,连考试也难以应付,会背不一定会用,因为有些人连自己背的是什么知识都不知道。所以思想政治在划背默的基础上,更应该培养的是一种思维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掌握这种能力就不会被纷繁复杂的现象所迷惑,就能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作出准确地判断。这种思维能力就像一颗种子,播撒下去,就会不断地生长和发展,使学生不再浮于表面,慢慢地变得理性和深刻。 思想政治课更应该是德育课,在具体知识上更应挖掘其德育价值,给学生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激发少年们投身实践,报效祖国的热情。这种力量就像树根一样,源源不断地给生命之树输送养分,使其茁壮成长。 总之,“每门学科的知识都有其内在的情趣,都是神奇美丽、奥妙无穷的,都有激发情趣和涵养精神的价值。”任重道远,我要端正态度,努力学习提高,着眼于学生的核心素养,从教到育,实施真正的涵养人身心的教育。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7f063f3d14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