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 来 岁 月 上 层 楼 ——李鸿民《黄楼忆语》序

时间:2022-05-05 21:36: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归来岁月上层楼

李鸿民《黄楼忆语》序

田秉锷

*******************************************************

在东坡太守离开徐州九百多年后,终于有一位徐州籍的州官刊布了属于他生命的黄楼集。这位州官就是李鸿民先生,这部黄楼集即是他的《黄楼忆语》

历史虽然绝不会重复,但历史精神却会因人而宜的蜃楼再现。所以,那些看似虚无缥缈的辉映,在前世今生的关照中都是文化传承的律动。自然,追寻从《黄楼集》《黄楼忆语》的演化,在不可比的比较中,我还是看到了百年事堪哀、万古相磅礴的推演,以及仕途经济所必然连带着的庶民情结。简言之,这也就是文学、文化一直固恋的人民主题。惟有这一人文主题方可以触动庶民的心弦,所以有些诗文才得以流布天下。

请允许我先说说《黄楼集》苏东坡在徐州供职的两年(熙宁十年四月至元丰二年三月)被后人称为黄楼时期。黄楼时期一过,东坡的好日子就中断了。乌台诗案险些要了他的命。劫后余生,贬斥黄州,官降三级,门庭冷落,就是在这个众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华盖时段,徐州人陈师仲为苏东坡蒐集整理了《超然集》与《黄楼集》《超然集》收入的是东坡在密州的作品,《黄楼集》则是他在徐州的作品。《超然》《黄楼》二集的问世,在文献学的意义上,是免于让苏东坡的作品因政治的原因而焚毁就连他的家人,在那个非常的得罪日,对其作品也是焚毁尽矣!而在社会学的层面上,则彰显了专制高压下的道义长存与知己无价。陈师仲(陈师道之兄)敢为罪臣留档存照,似乎也印证了徐州人的古道热肠。

徐州文化史翻到2013年,李鸿民先生的《黄楼忆语》出版了。因为在该书定名时,先生曾征求我的意见,而我又主张选用黄楼二字,自然而然,黄楼的语义阐释就是必须的。选用黄楼为名,我无意将东坡太守与鸿民先生作文采风流的、或建功立业的对比,而只想以黄楼的空间指代和黄楼的情义内涵为参照,揭示一些与生命充实相关联的文化玄机。

《黄楼集》只收入苏东坡出任徐州知州两年期间的诗文作品,《黄楼忆语》则是鸿民先生近三十年间的文笔记录;《黄楼集》是苏东坡四十岁后不惑期的结晶,《黄楼忆语》则是鸿民先生从年近耳顺、延至八十髦龄的思维精彩。因而,从生命的历程性上考察,《黄楼集》是一个近乎横的截面,《黄楼忆语》则是一个纵的过程。让后人心生感慨的还有,《黄楼忆语》的作者在六十后尚能徜徉夕阳、放飞理性,而《黄楼集》的主人年过六十即已魂归道山。智通于天,命薄如纸,百年相期,中道毁弃,此造化之无常也,人力、人智何可预焉?想一想,这又是鸿民先生超越东坡太守的命中福分。


说到《黄楼忆语》中的黄楼,它还有着双向的空间含义。一是指代徐州市,一是指代丰县黄楼。指代徐州市,已无须详述,看看东坡的《九日黄楼》诗,看看子由与少游的《黄楼赋》,再看看后山的《黄楼铭》,便可心领神会。而丰县黄楼曾是丰县的一个乡级单位,十多年前,撤乡并镇时,划入丰县梁寨镇。鸿民先生的故园,就在黄楼。离休后,因家事、家乡事、社会事,先生每每在大黄楼与小黄楼两个空间里周流性地观月赏花、听雨采风,所以,黄楼真的又是他酝酿文思的个人天地。两地都是楼,站在层楼看风景,先生自有他的发现。吴梦窗曾经咏叹:有明月,怕登楼。对先生而言,归去来之后的岁月,都因为有了黄楼之上的眺望与沉思,也就变得越发清朗、越发充实了。

与学院派文人的纸上写作(而今,是电脑写作)不同,鸿民先生是将做与思结合于一的。

在位、在职之日,他关注文化传统、文化事业和文化人的命运,曾因此被老派的人讥为不务正业。一个雄辩的例证是,1984年春,他以沛县县委书记的身份,联络丰县县委,由两县党政联合,召开了宣扬汉文化的大风笔会,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汉文化学者、名流贤达,济济一堂,颂扬汉功,畅叙汉情,固一时之胜事。就是在那一年,他主持新镌了歌风碑,重修了歌风台,竖立了汉高祖刘邦汉白玉雕像,恢复了射戟亭,新建了泗水亭公园,刊行了《沛县志》今译本等。三十年再回首,徐州人终于知道进入共和国时代,在领导者的层面,是谁第一个关注了汉风的溯源。

当先生卸任之后,他的身份虽然变了,但其文化人的宿命,依然让他对文化的关注,以非行政、非权力的个人形态,催发了更为感人的民间峥嵘他寻访到了沉埋于土的李蟠状元碑,个人出款并集资在黄楼建成了状元碑园,在黄楼中学建起了名家书法碑廊,设立了优秀学生奖学金,在黄楼修筑了两条乡间道路,建起了抗日战争死难同胞记事碑和抗日英雄李云鹏纪念碑&&而今年,先生仍不以八十二岁为老,不但主持编纂了十卷本的《徐州文库》而且奔波于南京、徐州与丰县之间,为在黄楼恢复历史上的二程书院而碌碌操劳。

在一篇可以讲虚话的序文里,我罗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旧事和新事。这使序文有了表扬的功利。我对这种陈述的心理支撑是:寻到证据,才可以坦言评价;基于事实,才敢于面对历史。

这样看,《黄楼忆语》所含育的理念,都是先生有为而后有思的参悟。

书,都是写书人写出来的。对此,世人不会有疑义。而我作为写书人之一,切肤的痛点则是:创作,是思想的分娩。因而,不痛不痒,决不会有真知灼见。鸿民先生一定也割舍过、疼痛过,当一个人置换了另一种文化身份,他总是要对昨天挥一挥手:再见吧,所有的过场与应酬!所有的迷惘与风光!

先生历任县长、县委书记、市委组织部长、市委副书记、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因而,在官场上是个有历练、有故事的人。宦海风涛,沉浮无定,在其位,固然有权,但囿于身份的限制或纪律的约束,有些话不准讲,有些话不宜讲,所以,他也曾是一个不自由的人。再看官场上那些讲官话的官员们,虽然台上滔滔不绝地说着话,倘若过滤一下,其话语的真理含量和真情含量,则又是少而又少的。这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巧言令色,鲜矣仁。先生离休后,获得了他思维的无限度自由和话语的有限度自由,因而,当他将话语转化为文字时,《黄楼忆语》必然以作者的真我形态,让读者感受由真入善,由善入美的升华。




《黄楼忆语》收入先生文章一百零五篇,共分札记、随笔、忆旧、纪实、序铭等五个专辑。这些文章我都曾有幸先读。而今,打包加以公示,这将是一件文化功德。相信,在流传中,它将惠及读者,惠及这一百姓静音时段的文化启蒙。

《黄楼忆语》作为鸿民先生近三十年文化思维的结晶,是完全植根于他本人六十后生活的。六十岁,按中国人的老话,该是一个活埋的年龄。而今,六十还是中年的尾巴。超越了年龄歧视歧视小,则说乳臭未干、少不更事;歧视老,则说风烛残年、垂垂老矣六十岁之后,那该是对自我价值加以总考量的丰硕时段。

读《黄楼忆语》,一如与先生围炉夜话,开导在焉,教诲在焉,宽慰在焉,点拨在焉,耳提面命在焉,引而不发在焉&&你想想,在一个伪言盛世能与一个不摆架子的智者对话,能与一个不糊涂的老者对话,读者何其幸也!

仅从我个人的感受而言,读先生的文章,仍然有一种沾了大便宜的感觉他用二十年反思,冶铁为金,琢石成玉,今天,都一一捧示于我们了。面对烟霞满纸、珠玑满案,你有选择的自由,也有思考的空间。

序文写到这里,想起了那句妇孺皆知的唐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da08def192e45361166f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