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粲《登楼赋》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简要了解中国文学史中“赋”这一文体的发展概况。 2.了解王粲的生平和文学上的成就。 3.体会作者在赋中所抒发的情感和心情。 二、王粲简介 王粲(177—217),东汉末年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邹县)人。先随献帝西迁长安,后因董卓党人李傕、郭氾举兵作乱,困扰长安,他南迁荆州,依附刘表门下十五年,一直未被重用。刘表死后,归事曹操,任右丞相椽,赐爵关内侯,又升军谋祭酒。曹丕立魏国时,官侍中。王粲强记默识,善算术行文;文学创作他以诗赋见长,《初征》、《登楼赋》、《槐赋》、《七哀诗》等是其作品的精华,也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和诗的代表作。与鲁国孔融、北海徐干、广陵陈琳、陈留阮瑀、汝南应玚、东平刘桢,合称“建安七子”。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建安二十二年卒,享年四十一岁。,刘勰说他“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早七子之冠冕”。 三、赋简介 赋,一种文学性很强的文体。它是在《诗经》铺陈言志的手法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 赋的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文心雕龙·诠赋》)。“铺采离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极力渲染夸张。此为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即通过对山水、风物、宫苑、鸟兽及到车旗仪仗、音乐舞蹈等事物的描写来表现作者的思想,此为内容上的特点。 最早以赋名篇的当为战国荀卿的《赋篇》,汉代形成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节,兼有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当时颇为盛行。以后或向骈文方向发展,或进一步散文化。接近散文的为“文赋”,接近与骈文的为“骈赋”、“律赋”。 四、解题 《登楼赋》为王粲在荆州依附刘表时登当阳城楼所作。王粲本汉末三公王畅之孙,幼有才华,为时贤推重。刘表系皇族支裔,故时局扰乱时,士类争相趋附。但此人“外貌儒雅,内多疑忌”,身无济世之才,又无知人之明,满怀大志的王粲一直被屈抑下僚,不被重用。于是写下这篇登楼之作,抒发了作者登楼时所兴起的相关之思和离乱之感,倾吐了怀才不遇郁闷及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作品从登楼览物写起,以黯然伤怀作结,这种写法开千百年登临之作的先河,多为后人遵循。 五、朗诵 登楼赋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 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将匿。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憯恻。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六、讲读 1. 结构 全文按“忧思”感情的逐步发展和层层深化,可分为三层: 第一段:初步透露心中隐含的忧思,确定了全篇的抒情基调。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把握全文结构的关键所在。 首句中的“望”字,登楼时外在行为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景物描写部分,说文中的写景,均为“望”中所见。 次句中的“忧”字,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眼目,统摄了三段中的抒情部分。 从“览斯宇之所处兮”到“黍稷盈畴”,是写景,承“望”字而来; “虽信美而非吾土兮”二句,是抒情,承“忧”字而来。 第二段:抒发思乡欲归之情,集中表达了内心沉重的忧思。 开头四句,从上段“非吾土”转到抒发怀乡之情。 “凭轩槛以遥望兮”一句中的“望”字,引出下面的山高水长之景,把景物化为情思,目的仍在倾诉思念家乡的感情。 第三段: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完成了全篇的抒情主题。 思乡之情,自然过渡到抒发政治感慨,怀念家乡推进到怀才不遇。 第一层六句,揭示忧思的政治内涵———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 第二层八句:以景物描写来烘托作者的内心忧思。 第三层六句,突出展现了抒情主人公忧思无尽的自我形象。 文章末两句:“循阶除而下降兮”写下楼,呼应文章开头“登兹楼以四望兮”的登楼;“气交愤于胸臆”写忧思难销,呼应文章开头“聊暇日以销忧”之销忧。更显得登楼销愁愁更愁。 2.思想内容 王粲是东汉末年建安时期的著名作家。身当乱世,经历流离颠沛的生活,因此作品对当时社会现实有真切的反映,具有沉郁悲愤,慷慨任气的格调。他又怀抱进步的社会政治理想,在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建功立业愿望。《登楼赋》比较集中地体现了王粲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情绪 通过登楼四望,抒发了浓重的思念故土之情,倾吐了怀才不遇、宏图难展的苦闷,表现了渴望舒展政治抱负的迫切心情。 七、艺术特色 1.情景相生 本文以抒情为主,以作者个人的情绪感受、内心活动作为表现的主体。汉代大赋大多偏于“体物”,即大肆铺陈描绘客观景象事物;而抒情小赋则重在“写志”。本文的首在于其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 内心感情的抒发与景物描写结合起来,使写景对抒情起到了陪衬、辅佐的作用。这就是所谓“情景相生”。全文三段都有景物描写,而且变化灵动。 2.铺陈排比 “赋者,铺也。”赋体在表现上的特点;就是善于铺陈排比事物。 本文三段中的景物描写,用的都是铺陈手法,句式上是排比。 如“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四句,分别从东、西、北、南四方铺陈排比,一句一个方位,一个画面,既概括,又形象。这种铺陈,不像汉代大赋那样面面俱到、堆砌累叠、呆板冗长,也体现了抒情小赋的特点。 3.清丽自然 赋体讲究辞藻色泽,本篇则略施文采,自然流畅,具有清丽雅洁的风格。 首先,用典十分贴切,注意与自我要抒发的感情相契合。 其次,作者在文中运用了不少富于音乐性的修饰词,叠词有“眷眷”、“惨惨”,双声连绵词如“凄怆”、“忉怛”、“憯恻”、“栖迟”,叠韵连绵词如“徙倚”、“盘桓”,音节流利,累如贯珠,读来和谐上口。 此外,选用的动词十分准确洗炼,富于表现力,如“挟”、“倚”、“蔽”、“盈”等。 八、译文 登上城楼向四处眺望啊,暂借此日来排遣忧愁。遍观这楼所处的环境啊,实在是明亮宽敞、世间横有。一边挟带着清澄的漳水的通道啊,一边倚靠着弯曲的沮水的长洲。背靠着高而平的大片陆地啊,面对着低湿原野中的肥美水流。北面可到达陶乡的郊野西面连接着楚昭王的坟丘。花卉果实遮蔽了田野,小米高粱长满了垅头。即使很美却不是我的家乡啊,又哪里值得作片刻的停留! 遇到这混乱的世道只得迁徙流亡啊,悠悠忽忽超过十二年到了今天。情怀深切总想着返回故乡啊,谁能承受住沉重的感情负担?靠着栏杆向远方膫望啊,迎着北风我敞开了衣衫。平原广阔我极目远望啊,却被高高的荆山挡住了视线。道路曲折而漫长啊,河流悠长渡口深远。悲叹故乡的阻塞隔绝啊,止不住泪水纵横满面。当初孔子困在陈国啊,曾发出“回去吧”的哀叹。钟仪被囚禁仍演奏楚国的乐曲啊,庄舄显达了仍操着越国的方言。人情在怀念故乡上是一样的咽,难道会因穷达不同而把心思改变? 想到时光的飞速流逝啊,等待黄河水清却令人失望。但愿王 政能一旦安定啊,可以凭借清明的时世施展力量。我害怕像葫芦那样空挂不用啊,又担忧像井水淘清了却无人品尝。走走停停我反复徘徊啊,太阳匆匆要到山后躲藏。风声飒飒从四面吹来啊,天色昏暗惨淡无光。野兽惊惶四顾寻找着同伴啊,鸟儿相互鸣叫鼓起了翅膀。原野寂静悄无人影啊,只有赶路的人在匆匆奔忙。心里悲伤而有所感触啊,情意哀痛而悲愤凄伤。顺着阶梯往下走啊,愤闷的情绪充塞胸膛。直到半夜还无法入睡啊,翻来覆去我在苦捱时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2f5b089ec3d5bbfd0a74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