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随笔——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兼论意会与言传

时间:2022-04-27 08:39: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人生随笔:孔子为什么述而不作 ——兼论意会与言传 /春雨夜泊

我们都知道,孔子的《论语》等著作,并非孔子亲自撰写,而是他的弟子们收集整理的老师的语录集。孔子自己也表示过,自己是述而不作。为什么呢,他觉得,古人圣贤的学说和智慧自己只有叙述和阐明的份,是不能掺杂自己的创作和革新的。如果用自己的思想和理解把古人圣贤的东西用文字著述出来,不仅不能准确表达圣人学说,而且还会损害圣人学说的原意。所以,他干脆只陈述不创作。即使是《春秋》也只是汇编。这样看来,孔子的弟子们编《论语》,也是做了一件述而不作的事情。

实际上,这里的确蕴藏着很深的道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东西,是不可言说的。所以,有句古语,叫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这是因为,无论你说出来也好,还是写出来也好,都经历了一个表达的过程。语言、文字都是表达这个东西的工具。这就产生了能指和所指的问题。所指,就是我要说明的那个东西。能指,是我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这在西方的分析哲学中,有一分支叫符号学,就是研究这一现象的。人们也常说,不知这件事我说清楚了没有。也就是说,言说者自己都承认,他的语言和要说明的那个东西是有一定距离的。

有趣的是,这种矛盾,实际上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觉察到了。孔子述而不作,就是老先生觉得,对于古代圣贤的学说,无论你怎样表述,都不可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其真正原意。与其这样,不如只把圣贤的学说原原本本地呈现给弟子面前,让弟子们自己去觉悟、领会和体验,这样或许更接近学说的真谛。比如孔子在《论语》中多次讲到仁,他从来没有在概念上说什么是仁,只是说到一种行为和现象时,指出这就是仁的一种表现。有时还说,这样或那样,就离仁不远了。我们当今学经典的时候,强调读原著,原原本本的学,也是这个道理。

四书之一《中庸》篇中,有论述君子之道一段话,阐述君子之道的道是什么,好像也验证了这样一种观点。文中说,君子之道,应用广泛但又含义精微。愚夫愚妇也可以略知一二;但到精微之处,即便是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还说,君子的道,从平常男女的简单生活开始,到了其极致处,则能够明察天地间的一切事物。这段话非常透彻地描述了君子之道的效应。但君子之道的具体内涵,却没有涉及。也就是说,君子之道的内容既具体又模糊。具体时,即使愚昧的老百姓也能知其一二,模糊时,道的氛围又充盈在天地之间,存在于无形之中。这就是说,君子之道是什么,是无法用语言完整表达出来的。只能靠你自己去思考和领悟。

无独有偶,庄子《天道》篇也有一段经典的话,恰好说明了语言不一定完整准确表达我们心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文中说,世之说道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随贵之,我犹不足贵也。这段话说,世人贵书贵言,庄子不以为然。因为深藏的意才是最重要的。然而,书、言未必能准确表达意。这也许是俗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始出处吧。

庄子在《天道》篇中还讲了一个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故事说: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轮扁放下锥子和凿子,上堂对齐桓公说,恕我冒昧,请问书上说的是些什么呢?齐桓公说,是圣人的话语。轮扁说,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已经死了。轮扁说,这样说来,您读的书是古人的糟粕呀。齐桓公说,寡人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人怎敢妄加议论呢。轮扁说,我从所做的事情懂得了这个道理。砍削车轮时,榫眼太大,榫头安不紧;榫眼太小,榫头安不进。只有榫眼不大不小,才能得心应手。虽然说不清其中的奥妙,但其间有着微妙的技巧。我不能使我的儿子明白,我的儿子也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所以我活到七十岁,如今还得砍削车轮。随着古人的死亡,他们不可言传的至理和妙道也同时消失了,所以,您所读的书是古人的糟粕呀!

20188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61123e26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