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详注 杜甫的诗被尊为“诗史”,因为除去文学和审美,他的诗还可以作为史料来用。 逃难生涯中,记录了太多修撰国史的人不在意的细节:官吏只在意股市“熔断”三日而停;不会写,“熔断”的这几天,有多少散户倾家荡产,赔了自住的房子,养老的钱。但是杜甫都记了。他是每一句历史的注脚,写得都是小人物被裹挟在大时代里的颠沛流离。 可是我觉得后来的研究者没有良心。 最近稍稍读了几首杜甫的诗,我都觉得疼。 周云蓬唱《杜甫三章》,“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句最好。 这时杜甫五十多岁,逃难了大半辈子,眼看安史之乱终于平定,可以回家了。所以“初闻涕泪满衣裳。” 可,哪有什么青春?青春的季候,青春的儿女,无非都提示,不再有青春的还乡。快乐吗?初读是快乐,因为底下的悲痛在哪里,时间长了,都快忘记了。 杜甫写笑,却比旁人写哭更让人难过《赠卫八处士》是让人欣喜的重逢,却总含着眼泪读完。我不喝酒的,但是读这首诗,就隐约叫白酒入愁肠,却不能停杯的酒鬼们。 “夜雨剪春韭,新炊涧黄粱,”这样仓促乱糟糟的。《唐诗植物图鉴》讲,割韭菜,最好是在雨天。好像那个雨夜,因陋就简,仓促间拼凑起来,招待相别二十年旧友的这一桌酒菜,没有下酒菜,只好去剪一点韭菜。 为什么同时煮了稻米饭和小米呢?是因为粟米跟大米的价格不一样吗?不知道那个时候米价几何,只知道高宗永徽年间,大米比粟米贵五倍。是因为老少不同食吗?请客人吃大米饭,给自家小孩子吃栗子?你看,这就是“诗史”了。 忽而启开一笔,在怀旧的人生与眼前的现实间转圈,有人情亲厚,也有岁月沧桑。这,便是杜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9cefd33b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d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