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文本解读 张槐

时间:2023-02-02 08:08:1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愚公移山》文本解读

《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出现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九年级下册当中,选自先秦著作《列子》一书,其作者为列子,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一生主张清静无为。《列子》一书中保存了很多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杞人忧天”“两小儿辩日”“纪昌学射”等,而《愚公移山》作为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篇寓言,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而本文也正是探讨这篇寓言在精神层面上的一些问题。

通过了解列子的生活年代和生活背景,我们知道这样一则寓言的出现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动乱时期,各国征战不休,人民流离失所,在这样的环境当中生存,必定要具备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及面对困难、解决困难的勇气,而愚公身上的精神正是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战国时期也是人们对自然进一步认识的时代,观念也从之前的盲目惧怕逐渐变成了“制天命而用之”,而这在文中也有所体现,就是当屋前的两座大山阻挡到愚公时,愚公选择了将其搬开,这可以看作是对大自然的伟大挑战。通过这两个现象我们可以发现,《愚公移山》这篇课文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

通过仔细剖析课文,我们发现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追究和探讨。而如何讲解这三个问题也关系到是否认识到了这篇课文的精神精华之所在,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故事的目的是启迪人们要学习愚公身上的坚韧不拔的精神,那么在作者眼中愚公应该是不愚才对,但作者又为什么将主人公的名字定为愚公?

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太多人涉及和讨论过。但我认为愚公不过是一个代号而已,里面可能包含着作者的一些手法上的构思,比如通过名字中的“愚”来映衬其精神上的“不愚”,达到引人注目的艺术目的,也可能通过“愚公”这个名字来告诉大家“大智若愚”这么一个道理,但是愚公这个人物在现实中极可能有原型。从移山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愚公这个人物与众不同的处世方法,这种行为在常人眼中不就是愚的表现?很可能就因为此而被人起了一个类似“愚公”名字,所以说,作者可能是采用了现实生活中的原型人物,在当时就有一个名字叫“愚公”的这么一个人物。因此,作者只是将“愚公”这个人物的具体事例通过寓言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其次,故事以天神帮助愚公移走两座大山为结局,是否对愚公的人物形象塑造起到消极作用呢?

《愚公移山》最后的移山不是由愚公完成的,而是由神完成的,一些人就认为这种结局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消极了愚公的形象,在结构上也有画蛇添足之嫌。对此,我并不认同,尽管移山是由夸娥氏二子完成的,但前提是山神惧其不已,天帝为其感动才出现这种结果,这不但不会削弱愚公的形象,反而从侧面进一步凸显了愚公精神的伟大,正是因为其精神的伟大,才感动了天帝,这本身就是一种高大的形象的塑造。所以这个故事的结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愚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而这也是这篇寓言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第三,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情?

通过阅览一些文献,我们发现对于愚公移山这件事情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多有讨论,如下:

愚公何德,遂荷锸而移山;精卫何禽,欲衔石而塞海。(南北朝\庾信《拟连珠四十四首》之三八)

岂冤禽之能塞海,非愚叟之可移山。(南北朝\庾信《哀江南赋》

东堂旧屈移山志,南国新留煮海功。(唐\许浑《送岭南卢判官罢职归华阴山居》

蹈海言犹在,移山志未衰。(宋\陆游《杂感》诗之三) 东郭稍能师顺子,北山未敢笑愚公。(宋\陆游《雪夕》

有要言妙道,往问北山愚,庶有瘳乎?(宋\辛弃疾《六州歌头•属得疾暴甚医者莫晓其状小愈困卧无聊戏作以自释》

青山不解乘云去,怕有愚公惊着汝。(宋\辛弃疾《玉楼春•用韵答傅岩叟叶仲洽赵国兴》

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是故知其不可而不为,即非从容矣。(清\黄宗羲《兵部左侍郎苍水张公(煌言)墓志铭》 疑岂愚公疑,愁为巨灵拔。(清\吴伟业《廿五日游石公山盘龙石梁寂光归云诸胜》

日虽夸父身能逐,山岂愚公力可移。(清\赵翼《漫兴》之二)

综上所述,多数人认为愚公移山这件事是伟大的、包含着人面对困难坚韧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c2b6cfdd3383c4ba4cd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