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邃的思想 深刻的启迪

时间:2023-01-28 22:31:20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深邃的思想 深刻的启迪

——读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有感 恩施市新塘民族中学 覃章贵 顾明远先生的新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200410月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主题可以说是为教育寻找文化之根。这是顾先生十多年来一直研究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结晶。们拜读该书,应该读懂文字中的文字和文字背后的思想和精神,读好书尤应如此。那么,顾先生的《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一书欲启迪读者的思想和精神是什么呢?

第一,使命感。教育研究者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富有创造和传播教育理论知识的重任。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理论的“批判家”,应该既打破旧传统,又构建新传统;教育研究者作为“学者”,既应当“为学术而学术”,也应当为活生生的现实而“学术”教育研究者应当构筑“象牙塔”,也应当走出“象牙塔”教育研究者应当宣讲历史使命,更应当承担历史使命。一句话,作为一个自觉的教育研究者,就应当具有较强的民族和历史使命感。

顾先生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活动家,能数十年对教育和文化问题观察不辍,思考不辍,记录不辍,非有强烈的责任感不能使然,非有坚定的使命感不能使然。中国教育应当固传统文化之“本”,应当求新文化之“源”。文化反省和自觉是为了探索一条“中教育现代文化之路”,是为了超越旧教育传统,建立新教育传统,这是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现代教育新传统还不能说已经建立起来,要建立科学的、民主的、民族的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新传统,还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第302页)这应当是顾先生在书中给我们提出的最殷切的号召和期待。

第二,以人为本与人文精神。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为终极关怀。



教育“文化和人的互动”1教育和文化的连接项是“人”。只有“人”才能使教育和文化浑然交汇、休戚与共。为什么要苦苦探询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为什么需要自觉了解和认识我们的文化?为什么要为我们的教育“寻根”?一句话:为了“人”“人”不能被忘却。人文精神是文化的根本精神,失去人文精神的文化只能称之为“垃圾文化”“文化渣滓”(第29页)文化就是“人化”“人”应该被牢记:教育的本体性功能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人自身的发展(第303页)。顾先生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反对历史上“吃人”的教育,就是想让我们关心人、爱护人。如果说文化是教育之根,学生是教育之本,那么“人”就是教育和文化共同的根本。这层深意应是顾先生的苦心所在,期待所在。

第三,学术自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当对我们的文化自觉,对我们的教育自觉,对我们的传统自觉,对社会现实自觉。全书可以说都在为这些“自觉”而呈现和叙述,我们能够解读出什么潜藏的意思来?如果是作为一个教育研究者在阅读此书,那么书中无疑潜藏着“学术自觉”的意思。就教育研究而言,我们曾极大的钟情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生活、教育与社会的宏大理论体系的构建,但却忘了“文化”——教育的“源头”和“活水”为什么我们会忘本?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学术自觉”我们不能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我们的教育研究,意识不到自己的学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常被“为什么素质教育在中国难以推行?为什么学历主义在中国人头脑中经久不衰?”等问题所困扰,但我们很少去反省自己的研究主题、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也就不会想到“学术转向”。做到“学术自觉”应是顾先生著作中隐含的又一层意思和期待。

第四,辩证思维方法。能够一分为二的看到问题的各个方面,实事求是,不偏颇,这应是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自觉”和“学术自觉”的内在要求。关于影响教育的文化传统,我们曾尊孔圣人为“先师”,也曾高呼“打到孔家店”;我们曾视外国文化为“奇技淫巧”也曾视之为救命稻草大喊“全盘西化”我们曾视苏联教育传统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


而义无反顾的“一面倒”也曾痛恨其“修正主义”的变色而大加批判;我们曾视教育“阶级斗争的工具”而将其投入火热的无产阶级政治斗争中,我们也曾视其为“市场竞争”的一部分而欲将其“产业化”;我们曾以为教育的现代化就是“西化”的“民主”和“自由”,也曾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复兴儒学”重拾“国粹”„„顾先生倡导对文化加以鉴别、批判、继承、创新,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要“古今融合”,他对古今中外文化的一分为二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堪称精彩和表率。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研究学问,这也是顾先生在书中给我们传递的另一层意思和期待。



维特根斯坦曾说:“读者所读的东西可能都是他自己所留下的东西”2但他又说过:“一



个人如何偿付思想的代价呢?回答是应该运用勇气” 2虽然对顾先生大作的阅读和理解难免主观臆断,难免谬误百出,但我们可以以千倍的勇气为代价去交换他那无价的思想,们也应该用千倍的勇气去换回他那无价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周作宇.教育:文化育人的互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42631. 2 维特根斯坦 路德维希。文化和价值【M·黄正东,唐少志译。北京:清华大

学出版社,1987.7511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ecec343011ca300a7c390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