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见树木 又见森林

时间:2022-05-06 12:24:15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这就告诉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课本为媒介,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构建向“生活学习语文”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要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 加强朗读,教会学生与文本对话

文本是用以发展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生活,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应返璞归真,让学生多朗读课文,一篇课文,全身心投入地朗读成诵,不成至少也要读它十遍八遍。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切体会到引导学生,注重与文本对话,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这正如宋代哲学家朱熹曾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思路,理解文章的主旨,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体验性,创造性阅读,阅读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从感性到理性,从阅读教材到自我体验,启发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朗读指导,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认真品味语言,不断地揣摩,使学生从中感悟,为知识的拓展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然而由于受应试思想,唯学历思想的影响,以至于语文教育为眼前利益所驱动,染上了极强的短、平、快功利色彩,中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生活实践,学生情感体验割裂,文化传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人文精神被淡化甚至忽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维度,偏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学。一味的或过分的强调了语文教育科学性,工具性。为使语文教育摆脱枯燥乏味,缺少生气


和活力的处境,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和价值取向,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吧他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而应贯穿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中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情感不够稳定,情绪极易冲动,操守尚未形成或尚不坚强,要使他们坚贞、刚直、唯美、向上、爱国、爱民等,以美育人,以美怡情,培养他们高尚的美好情操,使他们求真、向善、唯美。

人文精神的培养,关键是要做到“以人为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生动的语言感人,用鲜活的形象感人,以真挚的情感动人。当然,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是真、实、新,即所谓的“奇而不失真,玩华而坠其实”“谢朝华于已披,启夕秀于振”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主要的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勃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与什么、生命,文章文质兼美,在整体感知,品味积累语言的基础上作为教师应注重引导向上对人生进行思考,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三、 重视体验与反思,点燃学生思想之火

古希腊的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学生的大脑就像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火山”,如果我们将学习的方法传递给他们,那么燃起的将是熊熊烈火。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所需要做的工作不是给予,而是激发,不是将知识教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走向课本,不是将知识硬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所讲的“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教学一言堂,不管学生是否认同,只要被动接受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扼杀了学生的智慧。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给学生以自由自主的参与意识,重视学生的体验与反思,把目光始终投向学生个体的发展上,这样才能点燃学生思想


之火。

在教学《生命、生命》一文时,我采用“导、学、练”三个板块的教学模式,在精心导入中,张默然和杏林子的遭遇令人震撼,再 通过整体感悟将学生带入对生命的理解,研读赏析中的局部揣摩,又使学生对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加明确,最后通过体验与反思,在教师的疏导下,提出了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得出珍爱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情感体验。 四、 注重拓展延伸,引领学生走向生活

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的与学生的学校生活和家庭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换句话说激发了学生探究精神的语文课堂,学生才能真正地由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体。因此,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努力寻求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较好的学习空间。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语文教学决不能就课论课,而应该注重延伸,在语文课文中学会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教学杨修之死一文时,我注重将学生从课文引向名著三国演义,再从名著引向现实生活,启发学生思考,历史上的杨修死于什么?生活中有没有杨修之人?从他的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借鉴什么?这样通过知识的延伸使学生对杨修之死有了深刻的认识。既了解历史,拓宽了视野,又学会了如何做人。

语文教学中做到了以上四点,学生的目光不再局限于书本,心中不再是一树一木,而是一课本为媒介,走进了语文知识的“森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2f113a3d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