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池上》教学实录范文

时间:2022-04-28 10:13:24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古诗《池上》教学实录范文

古诗《池上》讲述了天真活泼的农村儿童,他们撑着一只小船,偷偷地去采人家的白莲花。回来的时候,他们不懂怎样掩盖留下的踪迹,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荡开,船后留下了一道道清清楚楚的水路。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敏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

生:小娃很天真的,不会去真偷人家的东西的。

生:不应该是偷别人家的,否那么诗人就是在表扬偷窃行为了。这个偷应是假偷。

生:肯定是家里种的的,因为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还会撑呢?说明他经常跟着父母出入这一片池塘。

生:绝对不是真的去偷人家的东西,因为他脸上看不出紧张和害怕吗?

生:另外,农村有很多荷花和荷叶,小娃去摘不算偷。 生:肯定是背着父母干的,说不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来一定不会告诉父母这件事的。 生:这是他的机密,只有他一个人知道。

生:也许他父母舍不得给家人吃,要留着卖钱呢!、可是他太想吃莲子了,怕大人不同意才出此下策。

生:主要是去练习一下自己撑船的本领。可是父母担忧他单独撑船有危险,已经制止他撑船了。

生:也可能是想采摘一点送给自己的同学尝尝鲜的。可是莲蓬还没有成熟,明说父母不给采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淘气,就想去玩一下,当然不能让大人知道,还证明自己已经长大了。

生:有忽略,因为他没有考虑到,浮萍竟然会暴露他的行踪。 生:浮萍一道开,是有些忽略,他毕竟是个小娃,显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个性,很有兴趣。

生:虽然浮萍一道开,但是用不了多长时间,浮萍又会马上合起来,而且会合得天衣无缝!所以小娃已经充分考虑到这个优势,他还真聪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发现,也无所谓了,不就打一顿嘛!

围绕这五问,让学生逐一探究,从而得知童年是有趣而难忘的。回想起童年偷的乐趣,童年的一天天,就是一幅幅的水墨画。 《小儿垂钓》一诗充满儿童情趣。孩子们学习的兴头很足,课堂上时时充满欢声笑语。

师:教师发现这幅图有几处与诗句不符合的地方,请同学们仔细揣摩,看谁能最快发现。(一石激起前层浪,学生听到书上竟然有错,积极性空前高涨。)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中的稚子头发应该是蓬乱的样子,可是图上的小孩的头发竟然是一丝不乱,非常整齐!大错呀!

生:侧坐莓苔草映身讲小孩子是侧着身子坐着,可是图上的小孩竟然正坐着,矛盾呀!

生:还有一处,路人借问遥招手的遥说的是很远的地方就招手示意莫大声,担忧会把鱼儿吓跑的,可是图上小孩与路人的间隔 在是太近了。


(在教学中,碰到了书本上有错误的题目或错误答案时,教师不要马上下结论进展更正或否认,而是要灵敏地进展处理将错就错就不失是一个好方法,擅长引导学生从错误中走向成熟。)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是让行人不要叫喊了?是让行人走开?还是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做摆手的动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

生:那个小孩是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答复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

愿意答复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非常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非常得意。

这样有趣的教学,你是否也有过呢?在教学中,假设能敏锐的发现一个点,顺势而导,既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的兴趣上来了,动脑的积极性就高了,思维就活泼起来,就能变被动的听讲为主动的参与,学生化物为我,入情入境,将古诗的内容转化为有声有色的情景,让人如身临其境。 课前多投入,让我们一起徜徉在这样的情境中来吧!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74a7ef97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