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四首学情分析

时间:2022-07-24 18:10:13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诗四首》第二课时学情分析

对于古诗词的学习,初二的学生并不陌生,《静夜思》、《春晓》等耳熟能详,张口就来。

我国的诗词源远流长,但由于古今语言表达上的差异,历史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情感上的距离,诗歌创作时的社会时代背景,诗派诗风的多样性,等等,都造成了学生与古诗词的距离,或是理解上的困难,或是情绪上的排斥。

具体来看,一部分学生对于诗歌这一体裁比较喜欢,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但很多学生古诗词积累甚少,且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对古诗词鉴赏并未入门。于是我就收罗了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几十首(句)名家名诗,在鉴赏辅导课上,我一字一顿地吟诵,学生认真地跟诵,大家十分投入。我又不失时机地让这些耳熟能详的诗作在学生面前鲜活起来,立体化起来。如吟诵完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引导学生感受“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前两者构成的庐山风景的雄壮美以及诗句的音韵美、文字美。面对那么多极浅显极优美的诗句,他们欣喜地发现其实古诗也很通俗易懂,明白如话,更有那么多美妙之处尚待探究和发现。这样就激发起了他们对诗歌的朦胧的情感,这正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着,引导学生把握诵读主线,实现含英咀华。

诵读是语文课的本色,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教学中应以层次性多样性的诵读为重点,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实现诵读、领会、品评、鉴赏这样的学习目标。 (一)、大胆初读,走近诗境。 初读是整体感知诗词、品味诗词意境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之初,充分让学生自读,在读中获得感性上的顿悟和发现,这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在这一板块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本诗情景进行“吟读”,而不能像小和尚念经。如“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启发学生用轻读读出月下的静谧,用延长的拖音品味闲适、恬静的气氛。一开始可以有意识地读得夸张一些,其中,可以教师范读,可以自由练读,可以互读互评,可以配乐营造气氛,可以配图加强直观等等,形式不拘,力求多样。这一环节,应让学生大胆地、兴味盎然地去吟读,而不是急匆匆地走马观花。在初读多遍之后,让学生闭目暝想,并把所读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然后演演诗人当时的神情举止,说说诗中描绘的山川景物,谈谈脑中闪出的特写镜头,教师要珍视学生在初读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走近诗人,走近诗境。 (二)、点拨诵读,感悟诗境。

要想真正品味出诗的意境,必须探究诗作背后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缩小时空差距,还必须通过对一系列意象的理解、联想和想象,来探求和再现诗中深邃而美妙的意境,得到审美发现的满足和艺术欣赏的美感。

关于诗人和写作背景资料,可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去查询,在课上由学生进行口头介绍。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可作适当地提示和补充。了解了这一些,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感情自然就会上来,有感情地诵读也就不成问题了。

对诗意的理解教师固然要讲,但不宜讲得太多太繁,应边点拨边诵读,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和体会,达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初读阶段已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感悟和领会,但往往只是一种模糊的只能“意会”的感受。古诗词语言凝练,表达含蓄,能以有尽之言传无穷之意,教师在教学中的相机点拨,能够促使学生深入其中,真切体会简练语言中的无穷之意,并得到情意上的熏陶。

首先,点关键词句。所谓关键词句,主要指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妙词佳句。这些词句最


能引发读者情思,余味无穷,又往往在全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教学《沁园春•雪》,须抓准“望”、“惜”这两个词,它们分别统领上阙和下阙,一“望”饱览祖国大好河山,激情澎湃;一“惜”借古论今,歌颂当代英雄人物。抓住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品味,学生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的叱咤风云,博大胸怀。欣赏《虞美人》,把握一个“愁”字,这“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汪洋恣肆,无穷无尽,学生就可以去体会李煜的亡国之痛;欣赏《回乡偶书》,点出一个“笑”字,就能悟出诗人久别家乡的感慨,笑中饱浸了多少泪水。对这些关键词句的反复品味,学生心中就会激荡起与诗人、诗作相关的深切感受,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

其次,点思维方式。在古诗词的形象世界里,语言环境不等同于一般作品“上下文”的简单链条式结构,而是一个由形象体系互相渗透着情感的立体式多维空间存在。所以教师还应点拨学生从多角度、多方向伸展思维触角,让学生顺利地把握住诗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吃透那些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永的普通词句。像王维的《山居秋暝》、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词句均通俗易懂,但正像清人王国维说得好:“一切景语皆情语。”一片自然的景色,便是一个心灵的世界。只有把每一个意象由集中到分散,由分散到集中细细品味,才能让学生越发感到诗人的心境,更能从整体上肯定、强化诗的意境。

有了以上的基础,我们“读”的要求也更高了,要在声调的高下、徐疾、轻重、顿挫中读出韵味,在反复的诵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最后要能背下来。 (三)拓展思维空间,张扬学生个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那么,古诗词教学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由于我国古典诗词讲求“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它们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非常大。在古诗词鉴赏中,我们不仅在欣赏诗人创作的作品,其实也在进行着创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想象,积极地探究,甚至敢于质疑,才能透过纸面看到纸背。如教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诗作仅四句:“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不可能像小说家、散文家那样把自己创造的意境详细地给你描绘出来,只有通过你的丰富想象,才能把诗合成一幅幅生动画面并像电影一样衔接起来。看下面这段描写:

在去黄四娘家的小路两旁,绿肥红艳,姹紫嫣红,我一路走,一路观赏,浮在花的海洋中,到处是奇花异卉,到处是花香扑鼻。我沉浸在美好的春光中,不时驻足凝望。微风吹来,枝条在微微颤动,似乎不胜花重。看,戏蕊的彩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流连忘返,忽上忽下,时左时右,乍停乍飞。听,黄莺也在其中自由自在地卖弄它清脆的嗓子,唱出婉转的乐曲。鸟语花香春意闹,我的心也醉了。 这就是一种审美创造。虽然每个人的审美创造不尽相同,但学生都会充分挖掘自己的审美潜能,以欢畅的语言和心情去描绘这一幅情景,都可以得到审美愉悦。在教学中,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去组接画面,去创造性地补充扩展和再创造,还要鼓励学生突破常规,大胆质疑批判。像“笑问客从何处来”,让学生补出孩子问什么,诗人怎么答;“深山藏古寺”,请学生说说如何用画面来表现其意境;《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请学生谈谈现在由王菲演绎成流行歌曲好不好;比较《早梅》“昨夜数枝开”和“昨夜一枝开”哪句好;《卖炭翁》中炭被抢后卖炭翁该怎么办;比一比描绘西湖的诗谁收集得多,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句)为什么。等等。这些富有挑战性的古诗词教学形式使学生的思维空间得以拓展,潜能得以发挥,个性得以张扬,也让课堂和诗词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从而也把鉴赏、探究的“场”由课内扩展到课外,由课上扩展到课后,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达到真正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总之,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以诵读为主线,串联感受、理解、领悟与扩展,始终把学生的吟诵能力、感悟能力、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放在首位;示范引导,创设自主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合作,开放发散,拓展创新,让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和谐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0faac50daef5ef7ba0d3cc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