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智力残疾)儿童康复普及知识(五则) 一、为什么要对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干预? 儿童生长发育的早期(0-7岁),是大脑、智力、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东西最容易、最快的时期。智力残疾儿童在这个时期的可塑性很强,因此,不失时机地从医学、康复、心理学、社会学角度对儿童进行干预可以促进儿童运动能力、感知能力、认知能力、语言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发展,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残疾带来的危害。很多智力残疾儿童经过早期干预可以进入普通小学或培智学校就读。 二、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和内容有哪些?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包括: (1)趣味性原则。要求康复人员了解智力残疾儿童的心理特点,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兴趣,寓教于乐,创造一个和谐、愉快的训练环境,以利于儿童的主动参与和全面发展。 (2)动态性原则。强调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每一名智力残疾 儿童,采取相应的措施,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 (3)生活化原则。日常生活中的训练往往能发挥最好的效果,把康复训练融入日常生活活动,充分调动智力残疾儿童的各项感觉功能(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个别化原则。 智力残疾儿童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必须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安排不同的训练内容,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共同制定适合智力残疾儿童个性发展的最佳方案。 (5)融合原则。融合原则强调 在为智力残疾儿童提供个别化的、专门的康复服务的同时,要为他们提供一个融合的环境,使他们能够尽早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环境,为将来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6)小步子、多重复原则。智力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应坚持循序渐进、重复练习、综合 训练的原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7)充分发挥潜能原则。要注意发现智力残疾儿童身上潜在的优势,充分利用积极的方面加强训练,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内容包括:(1)感知能力:主要是训练视、听、嗅、味、触觉、平衡觉和动觉。 (2)认知能力:主要是学习认识常见的物体、分辨常见的关系、形成简单的数字概念和基本的时间概念等。 (3)运动能力:包括大运动人类活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性动作和精细运动抓握、翻揭、搓揉、折叠等手眼协调能力。 (4)语言交往能力:包括语言的表达能力(说或写)以及语言的理解能力(听或读); (5)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主要是进食、盥洗、穿着、排便、睡眠等的基本能力; (6)基本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学会适应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会与人相处,从参与日常生活活动逐步过渡到参与社会活动,直至适应社会。 三、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的途径是什么? 智力残疾儿童早期康复训练主要是利用教育资源,通过特殊教育学校、残健融合的幼儿园、托儿所、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社会办残疾人康复服务机构等智力残疾儿童进行早期康复教育,同时充分利用社区服务设施、人员、家长及其亲友,因地制宜地开展日常生活训练、简单言语沟通训练、康复娱乐活动、知识培训和家庭互助活动等,使智力残疾儿童得到早期干预。 四、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智力残疾儿童家长培训的主要内容:首先是让家长了解智力残疾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和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二是使家长掌握智力残疾儿童康复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三是帮助家长树立平常心,积极面对现实,千方百计地去开发、教育和引导孩子发展,使孩子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四是告诉家长寻求帮助的基本途径。 五、残联在智力残疾康复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1)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积极主动深入调查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具体方案和意见,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发挥残联组织的协调、服务和推动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将智力残疾康复工作纳入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共同推进。 (2)动态掌握本地智力残疾人康复需求,协调各方面业务关系,建立健全康复管理、技术指导和训练服务网络,为智力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训练与服务。 (3)采取多种途径开展康复管理和技术培训工作,不断提高智力残疾康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4)大力宣传普及智力残疾康复知识,提供公众康复和残疾人预防意识,动员全社会关注和支持智力残疾康复工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1f6573ef705cc17552709e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