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烽火岁月的奔放诗情

时间:2022-05-07 18:04:17 阅读: 最新文章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平山,烽火岁月的奔放诗情

作者:邢建军

来源:《党史博采·纪实(上)》 2015年第11



邢建军

平山,是一方用热血与诗篇挥洒激情的土地。在抵御外侮的特殊时期,优秀的平山儿女,就像太行山崖头的巨石,不畏严寒,愈斗愈勇。当抗日烽火席卷中华大地的时候,勇武的平山儿女,置生死于度外,用热血谱就慷慨悲歌。

特别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平山成为中国革命的指挥中心,一代伟人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里名人云集,诗作迭出。一时间激昂文字,金戈铁马,雄师浩荡。文字在诗人笔下,催人奋进,如猎猎战旗,嘹亮军歌。

抗战中大山深处诞生的名作

“秋风告别了这个村庄,把这动人的故事传扬,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着二小放牛郎。”这是1942年,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在平山寨北乡两界峰一个低矮的农家小院里,连夜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时隔70多年,再次听到这首歌曲,依然令人动容。

王二小是平山县抗战时期涌现的一个可歌可泣的少年英雄,他是千千万万英雄的平山人民的一个缩影。同他一样,这里还有威名赫赫的平山团、“子弟兵的母亲”戎冠秀和著名抗日英烈韩增丰,以及满门忠烈毁家纾难的栗家红色家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创作者曹星火也出生在这里。

平山,西依太行,东接平原,这个被聂荣臻元帅称为“晋察冀的乌克兰”的地方,隐藏着一种巨大的文化源泉,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鲜营养。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錾凿出了平山的悬崖峭壁、绵延山峦,在穿境而过的滹沱河两岸,土地肥沃,稻麦两熟。这里既有小桥流水人家的乡土风韵,中山古韵、抗敌、解放走向新中国的丰厚历史。无数文人在这里慷慨高歌,写下了一首首感人心魄的诗词佳作。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里,平山儿女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精神得到了张扬。在这个时期,平山抗战诗作为中国革命史留下了一笔历经战火洗礼的宝贵文化遗产。贺敬之、邓拓、何其芳、周而复、丁玲、孙犁、魏巍、田间……这些大名鼎鼎的文豪巨匠,曾活跃在平山县的大山里面。

1 939年,著名作家魏巍从延安来到平山县蛟潭庄,创作了长诗《滹沱河》,从而一诗成名。这期间,音乐家牧虹和卢肃在平山县东黄泥创作了小歌剧《团结就是力量》,其主题曲飞遍大江南北;周而复的《晋察冀行》催人奋进:田间三上下盘松采访子弟兵母亲戎妈妈,激情创作了长诗《戎冠秀》,传遍了晋察冀边区。成仿吾在其《战火中的大学》一书中,详细记录了平山生活、工作的有关情况。著名战地记者雷烨在日军“扫荡”中,把鲜血洒在了平山南段峪村附近的山沟里,沙飞将《晋察冀画报》办在碾盘沟的山场林地。许多歌唱家、诗人、音乐家、作家、舞蹈家、戏剧家在平山的山涧沟壑留下了他们作为文艺轻骑兵的鲜活身影。这些作品激励着抗战军民的精神斗志,很多战士都是唱着这些歌曲,吟着这些诗作奔赴抗日前线的。

如果说这个期间诗人的诗歌大多是慷慨激昂,热血沸腾,那么,晋察冀日报社长、诗人邓拓于1942219日在西柏坡村外吟咏的那首献给爱人丁一岚的《心盟》,“滹沱河畔订心盟,卷地风沙四野鸣,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则成为抗日烽火中的一个最美印记。




1 94172日,晋察冀边区第二届艺术节大会在平山县陈家院村南河滩举行,彭真、聂荣臻、朱良才、宋劭文、成仿吾、杨耕田被推为名誉主席团成员,沙可夫、潘自力、田间、周巍峙、丁里、罗东、萧克、汪洋、周而复被推选为主席团成员。聂荣臻司令员、成仿吾校长、边区党政军领导人和两万多战士、群众一起观看了演出。

解放战争中老区平山的激情诗篇

上世纪中叶,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离开陕北,东渡黄河,来到西柏坡,铺开解放战争的壮丽画卷,他们奏响的便是一曲气势磅礴威武雄壮的大型交响乐。

这一页历史,永远镌刻在滹沱河畔、太行山麓。

毛泽东是一位严肃的政治家,一位高超的军事家,但同时是一位浪漫的革命诗人。他在九月会议上提出的“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这首五言四句,韵律协调、节奏铿锵。短短的二十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革命形势和任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达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它对革命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推动作用,成为最为雄壮的新中国开国序曲。

“滹沱河畔与君晤,指点江山气象殊。南指中原屡传捷,石门北望庆新都。”60多年前,陈毅在西柏坡满怀豪情地吟诗,品味那充满革命阳刚豪气的诗句,顿觉湖天辽阔。解放战争初始,“延安五老”之一的林伯渠为送战友赴热察和东北,高吟“淡荡秋风鸡尾酒”,“云起遥倾燕北杯”,一派壮行欢乐气氛。年过花甲的谢觉哉也“垂老请缨”“据鞍顾盼”,豪情不让青年。

滹沱河畔柏树苍翠、幽静秀丽的西柏坡村,一代伟人在这里,指点江山,运筹帷幄,改写了中国的命运。诗人田汉是这样颂扬西柏坡的:“西柏坡头月正寒,运筹茅屋土窗间。不教一敌逃天网,百万雄师夜入关”。

“四万万人争解放,铲除封建建神州。”朱德的《寄南征诸将》,既是诗笺,也是进军的动员令。在中国两种命运大决战的解放战争时期,朱德亲临华北前线,指导第一场攻打大城市的石家庄战役。听到胜利的捷报,即赋诗《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诗中无不洋溢着对攻坚战胜利的喜悦。

在解放战争时期,朱德写下2 0多首诗词。其中,《冀中战况》等诗写出了战争的情景:“河旁堡垒随波涌,塞上烽烟遍地阴。国贼难逃干载骂,义师能奋万人心。”《战局时局》、《寄东北诸将》等诗,描绘了人民战争胜利发展的宏伟气势。

解放战争,这是一部伟大的战争传奇。在这个我党历史上最辉煌时期,领袖们在西柏坡,写下的那些沾满硝烟征尘的经典诗词,感人肺腑,令人激情澎湃。

平山儿女的文化承接

1943年深秋,凉意习习。马提灯下,平山籍音乐家曹火星还披衣坐在土炕上整理思路。凝视着跳动的灯花,曹火星脑海中突然跳出《解放日报》的一篇社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联想到根据地火热的抗战生活,曹火星不禁心潮澎湃。创作的激情倾泻而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他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他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经过几天的创作和修改,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诞生了。后来,毛泽东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一句中加了个“新”字,这首歌改名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正是由于唱出了广大人民的心声,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甫一诞生便传遍大江南北,经久不衰,成为“颂党第一歌”。

平山籍老作家杨润身曾编导并参加拍摄了电影《白毛女》。1 923年,杨润身出生于平山县一个叫北马冢的小山村。父亲是一个受尽地主剥削的杨白劳式的穷苦农民,为人淳朴善良,因为背了一身沉重的债务,年年把地里打来的粮食用来还地主的租子,年年还不完。幼小的杨润身过年吃不上饺子,更穿不上新衣服,看到的总是父亲的愁眉苦脸,听到的总是父亲的唉声叹气。创作剧本《白毛女》时,杨润身主张添加的杨白劳为还黄世仁的账当场数钱的情节,就是小时候看父亲数钱的翻版。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村里来了八路军,他父亲和贫苦的农民们一起得到翻身解放,年仅15岁的杨润身参加了革命队伍。第二年,他入了党,先后当过勤务员、小学教师、报社指导员、区宣传委员。他善琴能鼓,登台演戏,自编自导了《围困堡垒》、《炕头会》、《一碗饭》、《水清鳖出》等街头剧和舞台剧40多部,揭露地主的罪恶,鼓舞人民的斗志,在晋察冀边区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本人获得模范干部的称号,他领导的柴庄村剧团被树为晋察冀边区乡村的文艺旗帜。

在西柏坡题材的文学创作上,应当首推已故老作家阎涛。他是西柏坡人,在1950年国庆节时就发表了毛主席请西柏坡乡亲看电影的故事,这是西柏坡文学创作的发轫之作。阎涛耗时38年写出了《东行漫记》,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出了两个第一:第一次写出了毛主席在西柏坡的故事,在《人民日报》发表;第一次用长篇纪实文学的形式歌颂毛泽东等当代领袖形象,被称为斯诺《西行漫记》的姊妹篇。虽然过去了很多年,但那艺术的殿堂依然亮丽,在当时文化极其匮乏的时代,当地人们在这些文学作品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曙光。多少年过去了,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依然鲜亮,这种文化的传承确确实实在这里延续着。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1272c909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5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