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用“同时”代替“但是” ——教育的语言艺术 余杭高级中学 郑萍 看过毕淑敏的一篇题为《风不能把阳光打败》的短文,说得是连词“但是”的运用效用。在此之前也经常在言语与行文时使用“但是”一词,只知道它是表示转折的,可从来没深究过它的丰富内涵,更未考虑过此的频繁使用可能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果。阅毕《风不能把阳光打败》一文,便有一种茅塞顿开的醒悟了。 “但是”从最初的一个单纯的纽带,如今却悄悄的演变了。 无论在它之前堆积了多少褒词。“但是”一出,便像撒了盐酸的污垢,优点就冒着泡沫没了踪影,让人记住的总是贬义,好似爬上高坡,没来得及喘口气,“但是”就不由分说把你推下谷底。 “但是”成了把人心捆成炸药包的细麻绳,成了马上有冷水泼面的前奏,让你把前面的温暖和光明淡忘,只有振作精神,迎击扑面而来的挫折。 其实,所有的光明都有暗影,“但是”的本意,不过是强调事物的立体。可惜日积月累的负面暗示,使得“但是”这个预报一出,就抹去了喜色,忽略了成绩,轻慢了进步,贬斥了攀升。 既然“但是”带有如此明显的贬义成分,也就很容易认同心理学家“废弃但是,改用同时”的主张。我们从未注意到同样作为连词的“同时”较之“但是”,更中性和客观,不偏不倚,公道而平整的优势,更忽略了它使我们的心神安定,目光精准。 已过不惑之年却从未意识到“一词背后,潜藏着的是如何看待世界和自身的目光”。惭愧呀! 从教二十余年,竟从未意识到,面对学生所作所为,随着我们老师的一次次的“但是”出口,学生的心境可能回发上由晴转阴的巨变。在学生的评语在众多赞美之词中最惹人注意的恐怕依然是“但是”二字。 也许正是“但是”在不经意间一次次的刺伤了学生稚嫩的心,我们却浑然不觉。 《风不能把阳光打败》带给我们老师的思考可能会更多。教育中的语言艺术为许多教育专家与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颇有研究。也许我们不能成为教育家或语言艺术家,不过我们的确不可忽视一个小小的词汇的巨大能量。 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尝试着多用“同时”代替“但是”,那么我们会更细致的发现了自己与他人的优异,拥有了宽容与慈悲,不仅能使我们在教育工作的重压下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健康乐观的心理面对自己的工作。更会使我们的教育对象不是在一个个“但是”的打击之下,变的消沉或叛逆。由于他们的情绪得到了细致的呵护,能使学生的潜能与特质更好的发掘与生长。使学生在人生旅途上,摔倒后能较为敏捷地从地上爬起,因为他们在看到沟坎的同时也看到了远方的灯火。 有了“同时”的介入与替代,“风不能把阳光打败”。 有了“同时”的介入与替代, 风雨中也能见彩虹。 2008年2月21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w.com/doc/3340568a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eb.html